论网络社会文化的同源性与非同源性(一)

2023-02-24 04:38: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网络社会文化的同源性与非同源性(一)》,欢迎阅读!
同源,社会文化,网络
网络社会文化的同源性与非同源性()

摘要:网络社会既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并依存于现实社会又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存在方式,网络社会这种二律背反的属性使然,网络社会以及网络社会文化具有同源性和非同源性的重要特征。同源性?非同源性命题,既是现实社会网络社会的重要识别,又是一种研究认知视角与理路,还是一种研究方法。基于同源性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我们既能将网络社会文化纳入现实社会文化谱系中去考察和定位,并在一脉相承的逻辑语境中彰显我们的和张扬主文化;而基于非同源性的视角与研究方法,我们既能揭示网络社会文化自身产生和发展的逻辑场域与规律,又能把研究视角调整为关注网络社会文化与现实社会文化的同构与互促,并以此拓展与国际学界与交流……

关键词:网络社会网络社会文化同源性非同源性一、问题的提出及理论回顾 (一)网络社会是一种二律背反的社会文化现象

网络这种突生的全球性资源、媒体、社会联结是一个整体,它由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以数字形式流动的信息四个部分通过技术链接构成。网络是现实的,是现实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和一种新的技术条件与同构环境;同时,这种新的技术条件与同构环境,网络社会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又赋予了网络社会人文精神。但需要指出的是:网络不是网络社会网络社会的产生与发展包括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技术条件网络二是社会条件社会信息化过程产生信息社会结果有赖于以此为基础的新的交往与存在方式的形成;而且正是因为后者,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并具有和反映着现实社会人文精神。 基于虚拟?真实范式,网络社会是一种二律背反的社会文化现象。正如学界已有的研究为: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并依存于现实社会(戚攻,2000网络社会又是一种新的社会存在方式(童星等,2002网络社会我们潜在的家(埃瑟戴森,1998,网社会又是一种流动空间M.卡斯特尔,2001;同时,网络社会社会结构和社会动两个人类活动的侧面产生交流的共同基础(M.卡斯特利斯,2000网络社会又是一种中观的技术结构(戚攻,2004)等。 网络社会二律背反的属性使然,网络社会既是人们能够借助以往经验文化互动的新环境,又是需要人们重新认识的另类空间(胡泳,1999。因而认知和揭示网络社会,就具有同源性与非同源性两种路径与方法。笔者提出同源性与非同源性命题,一方面是对网络社会网络社会文化研究中存在的二律背反现象的性质的一种理论规制,并认为这一理论规制能更好和更准确地厘清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是同源性的,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又是非同源性的;另一方面,也是对虚拟?真实范式的一种修正。因为,虚拟?真实研究范式及假设存在缺陷,如虚拟在中国文化中主要是指不符合或不一定事实的,假设的(引自《现代汉语词典》19781287-1288)而英文Virtual一词是指实质上的、实际上的、事实上的almostwhatisstated;infactthoughtnotofficially(引自《新英汉词典》19851572-1573;而且虚拟?真实研究范式,引导研究者侧重于一种对立区别的视角,甚至诱导人们忽视引导、矫正和规制网络社会文化的基元仍在现实社会文化中。 (二)网络文化网络社会文化

网络文化网络社会文化是两个相互联系但有区别的命题。网络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创造的一种物质技术条件或一种交往与互动的技术环境。在这个意义上,它属于广义的文化畴。广义的文化与文明相近或相同,并包含着人们对自然界的开拓之意(郑杭生,1997)和人类在复杂迷离的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之意(顾小存,1982。把网络本身作为一种文化进行研究和把网络这种物质技术结构及形态所孕育和表现的文化作为研究对象,二者是不同的(这里并不否定其联系)。这里的区别虽然细微,但却很重要。事实上,学界已有的研究包括笔者本人,都是当研究需要从网络的物质技术特性转向它的社会属性时,便在研究的逻辑理路上进行了转换的,即网络网络社会网络文化网络社会文化


一个理论命题有它特定的研究界域和对象,而命题的拓展或缩小(转换),实质是理论命题研究界域的重新确定。这种转换是必要的,因为这种转换提供了增强研究科学性的基元,如笔者的网络社会研究一书(戚攻,2001如童星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网络与社会交往》一书(童星等,2002,如黄少华教授的《重塑自我游戏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一书等(黄少华,2002,都在研究中论述了该类理论命题的转换问题。

网络文化研究界域主要在于它的技术特性及技术结构的功能揭示;网络社会文化要是研究网络社会这种新的社会存在及存在方式和由此形成的新的社会关系网络人文神。前文已经说到,网络网络社会产生和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与条件,因而网络社会文化研究,也包括对网络技术文化的特性及功能的考察。同时,我提出网络社会文化研究题,还可以从三个节点理解:一是网络社会文化是现实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二是网络社会文化网络社会存在及存在方式的反映;三是基于社会结构的视角,网络社会是一种中观的技术结构,它的社会属性提供了建构现实社会宏观?中观?微观结构链的条件,即网络社会作为一种中观的技术结构的社会属性,既可以转化为促进社会宏观结构变迁的重要机制(技术的),又可以转化为增强社会微观结构弹性的机制(人文的) (三)同源性与非同源性的研究视角

网络社会文化既是现实社会文化的一种延伸和投射,又是网络社会自身特性及存在方式的反映(戚攻,2001。前者决定了网络社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同源性,并由此提供了人们基于现实社会文化的发展谱系与理论基元考察它(一种比较研究条件;后者强调网络社会相对于现实社会又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存在方式,因而网络社会文化相对于现实社会文化,又具有非同源性的研究视角和理路。 同源性与非同源性的研究视角与路径,既不对立,也不分离,而是交叉与互补的关系。正如,基于同源性的视角与路径,我们可以得出网络社会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的基本判断,并在研究中把网络社会文化纳入到人类文化的发展谱系中去定位而基于非同源性的视角与路径,我们需要研究网络社会文化产生的不同条件、环境和它自身的规律与特殊性;同时,基于同源性和非同源性两个相互关联的视角及路径,我们能够考察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社会文化与现实社会文化之间的同构关系及相互影响。 笔者注意到,在学界已有的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网络社会文化与现实社会文化相关研究中,主要是侧重前者对后者影响的研究而关于后者对前者的影响,以及二者的同构关系和相互影响的研究却较少。笔者认为,网络社会文化与现实社会文化之间,首先是一种同构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因为,网络社会结构比现实社会结构更具有扁平化的特征,这决定了网络社会更适宜于同构和更具有同构的特征,而且这种同构还培育着种跨文化主义意义上的互补关系。另外,同构是促进和谐的过程,但有同构并非就能实现和谐,而是同构的结果表现出共赢的趋势和特征时,事物的发展才能走向和谐。

同源性与非同源性命题,包含着两种不同但相互关联的研究方法与路径。正如,依照马克思主义原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的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毛泽东,1990663由此,基于同源性的方法和路径,我们能够发现网络社会文化发展的技术条件背后,既存在我们努力建设因特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的条件和重大机遇(周勇、邓新民,2001;又潜在着西方发达国家霸权主义文化扩张的风InternetWebWindows视窗系统等,即这种风险在于:它悄然地解构着不同民族的文化和迫使不同民族参照他们的思维方式去认知文化而基于非同源性的方法和路径思考问题,意味着我们不能机械地、教条主义式地套用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的基本原理,因为这种套用可能导致与网络社会文化内生的技术特性和特征的冲突。正如,网络社会生存环境及由此决定的人们的生存方式有别于现实社会时,网络社区中的多元共生和多元同构的跨文化现象,既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又未必如现实社会文化那样具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hLx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