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文化论文(修改)

2022-12-30 02:53: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医养生文化论文(修改)》,欢迎阅读!
中医养生,修改,文化,论文
从儒道思想看中医养生文化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的内涵是延长生命的时限和提高生活的质量。中医养文化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医养生文化以达“和”为精魂,即茫茫宇宙,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斗则俱损,和则两利。儒道两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它在构筑灿烂的华夏文明的同时,也影响了中医、中国人与中国社会。

关键词】养生文化,中医,代谢平衡,养生保健,儒道思想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的内涵是延长生命的时限和提高生活的质量。中医养生文化以达“和”为精魂,即茫茫宇宙,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斗则俱损,和则两利。故人类与自然应“和”,人类本身应“和",每个人的身心也应“和”。寻根溯源,中医养生文化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是儒道两家思想的重要载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它在构筑灿烂的华夏文明的同时,也影响了中医、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目前,这股传统养生新旋风的掀起,深刻说明儒道智慧不仅符合现代社会人的生命之所需,而且在科学养生方面更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天人合一”催生整体观念

现在,我们说得最多的词是“和谐”,这正是《周易》的核心思想.它把自然和社会看作一个整体,提出“天人合一”思想以及天地人之道。以天道推知人事,从自然发展中认识自,了解自然,效法自然,并寻求建设和谐社会的方法和技术.基于这种和谐思想,中医提出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作为中医养生文化开山之作的《黄帝内经》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产物,应该与自然、与万物同生共存,和平共处。

中医的经络养生,把人的脏腑经络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中医时节养生以及中医饮食养生和中医情志养生,也是儒道思想的延伸和发展,体现了中医养生的整体调节优势。如孩子脾胃弱,不能多吃冰淇淋,老人肠胃功能差,晚上应该多喝粥。按此自然规律养生,同时,注意“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也就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化干戈为玉帛"。中医提出的与病毒共存、与肿瘤共舞等观点,不仅提高了人的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命,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顺应自然、注重整体和谐的重要性。

“以人为本”引出“治未病”思想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是突出生命的价值,由此提出“以人为本”“贵生重养"的观点,说明既要重视肉体生命,也要重视精神生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的定义,与其不谋而合。 “未病先防”,“未雨绸缪”。从生理层面看,防患于未然的养生理念已深入民心。春节前家家户户扫房子,春天开窗通气,端午插艾叶,重阳登高以及对葱姜蒜、醋酒茶等的运用等,足以说明人们在饮食、卫生防疫、锻炼等多方面的重视程度。病后对补养、锻炼、劳动量的限制、饮食禁忌等,强调既病防变、愈后慎保养,防复发,也是中医康复养生的见证。 在一切的养生之道中,心理健康是最为重要的。“仁者多寿”的儒家思想,就是要求“外无贪,内虚静,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而养身".道家则以“淡然无为"和“恬淡虚无”达到修身养性,保存生命。

人的情志活动与内脏关系密切

古书中早就有过记载,认为过激的情志,是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人生在世,喜怒哀乐等情志变化,贯穿在生活之中。避免过激情志的较好方法是:遇事要镇定自如,冷静地对待目前的复杂情况。事情过后,不要长期放在心上,自寻烦恼.要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心理抗逆能力,胸怀要宽阔,情绪要乐观。要淡泊宁静,知足长乐,把人生忧喜、荣辱、劳苦、得失视为过眼烟云。万事只求安心,保持精神内守,人则长寿。另外,平日多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寻找精神寄托,这样对预防情志过度,保证脏腑安泰,促进身心健康,有积极作用。

人的生存不是孤立的,是和宇宙自然合而为一的,就是中医的天人合一思想。“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视。”养生就是保护生命,延年益寿。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h0j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