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运动活动中的幼儿规则意识与自主性的培养》,欢迎阅读!

浅谈运动活动中的幼儿规则意识与自主性的培养
--以“垫子乐翻天”活动为例
时间: 2014-5-19 作者: 赵国赟 单位:静安区威海路幼儿园
运动,是一种十分强调规则,以及正确执行规则的活动。在幼儿进行运动活动,或运动游戏的过程中,他们不得不面对较多的规则。这些规则,也正是保证幼儿有序、安全地进行运动的关键所在。同时,在“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观影响下,运动活动中同样需要考虑到幼儿作为教育主体的重要地位,发挥幼儿的能动性、自主性。因此,在运动活动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在有规则地展开运动活动的过程中,有效地体现运动活动的游戏性、自主性,协调好幼儿的规则意识与自主性这对矛盾的关系,就显得很有必要。笔者就以一次运动教学活动《垫子乐翻天》为例,谈谈在运动活动中对幼儿规则意识与自主性的培养。
一、结合多种表现方式,培养幼儿在运动中的规则意识
一般而言,我们也能将运动中的规则分为隐形规则、显性规则、以及与幼儿共同协商的规则。 1、易于表达的显性规则
显性规则会以常规的形式明确告诉幼儿,规则是什么。运动活动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教师的显性规则往往围绕一个活动或一个动作需要如要行动展开的。这种口令或哨音等方式,能够最直接、最突出地引起幼儿对整个活动游规则的关注,让幼儿清楚地了解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1)哨音指令
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哨音的数量,来辨识活动是否继续开展。例如,当教师吹2声短音的时候,表示活动暂停,幼儿需要回到教师的身边;当教师吹1声短音时,幼儿可以继续活动;当教师吹2声长音时,表示需要集合。 (2)手势指令
例如,教师两手侧举的时候,表示幼儿需在教师的左右两边排队;当教师两手前举的时候,表示需要进行2路纵队排列。
当然,这些规则的运用与整个活动设计的目标与流程密不可分。同时,规则的运用也与不同的功能相整合吗。例如,教师运用口令、哨音、或手势进行分组、站位,从而能够维持整个活动的秩序,以及幼儿行动的路线等等。 2、深藏不露的隐性规则
隐形规则或融于环境中,或暗含于材料中,或隐藏于教师以角色身份对活动的参与中。它由于不易被人察觉,因而更容易被接受,甚至可能对幼儿的影响更大。 (1)物理环境
例如,在活动中,教师在红蓝2块电子中间放置了一块绿色海绵垫作为挡板,这一挡板的设计,直接地让幼儿了解了自己行径的路线,即应该从红蓝垫子的左右2边绕路回来,而不能从中间直接回来。又如,用垫子颜色的不同,将幼儿区分为两组队伍,同时在地面上放置了红点和蓝点,让幼儿方便地辨识了自己队伍的位置和任务的地点。 (2)心理环境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个人所处的整个情境决定个人行为的控制”。因此,运动活动中形象的游戏设计,甚至教师自身充分地参与与幼儿互动,在活动中也起到了一定的规则作用。 例如,在活动的自由闯难关中,老师躺在垫子中间根据幼儿的不同能力不断改变身体姿势。一方面,教师加入游戏,更突显了游戏的不同难度,为幼儿后续的自主性选择提供了前期经验的基础。
同时,教师在游戏中的参与,让部分不够自信的幼儿体验到了一种安全感,在心理上的支持,往往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蒙台梭利指出,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有准备的环境。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善用环境中各种材料,使其适合幼儿的发展需要。运动活动中也同样如此。特别是教师自身的参与,对幼儿规则的引导和心理的支持,都提供了必要的帮助。
3、凸显师生互动的效应,与幼儿共同协商的规则。
在运动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幼儿生成的一些特殊情况的产生。这些小意外的发生,往往会让教师显得紧张而焦虑。因此,在多数的情况下,教师往往会简单地暂停游戏,或指出问题,或重新调整游戏的方式,或再次示范操作,等等。然而,在实践中,与幼儿共同讨论和商议出现的问题,并合作商讨出有效的规则,或许更直接而有效。
例如,在活动中,幼儿容易攀爬垫子时出现“蜂拥”的情况。此时,教师与幼儿讨论,并商量如何游戏更安全、更开心。于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将2组垫子中的第三块垫子互换,即使第三块垫子的颜色明显与其他垫子的颜色区分开来,使第三块垫子成为了一种“出发”信号。这样,当前一名幼儿爬行至第三块垫子时,后一名幼儿就了解到自己何时可以出发。在这种共同协商的过程中,幼儿的其他认知能力同样得到了提高。例如,幼儿开始学习观察队伍的变化,选择适当的时机去玩。 运动活动已经不再被单一看做是发展动作技能、替身体能的活动,更多的是实现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在运动中的各项认知能力的培养,也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因而,在运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体验类似合作、商量解决问题、发挥创造性等,同样被认为是运动活动的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而在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中,教师同样可以利用幼儿各方面的能力,调动起幼儿的各种经验,解决运动规则中遇到的困惑。
二、以自我评价为策略,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在我园进行的一项有关于“幼儿规则意识与自主性发展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当幼儿身处于集体的大氛围中,幼儿便能够主动地执行相应规则,甚至小年龄幼儿同样也能做到。一般情况而言,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自我服务能力、生活自理能力都会随之提高,幼儿自主遵守规则的意识将会逐渐增强。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个体行为会增多,幼儿能将在集体中更为自主地表现和表达自我。他们有较强的自我控制力和较正确的自我评价,以及完成任务的信心。这些特点,在运动活动中同样能够得到有效地运用。在活动中,通过给予幼儿更自由、更自主的活动空间,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经验情况进行运动内容和难度的选择,其实是幼儿在运动活动自主性的最佳体验方式。
例如,在活动中,我通过垫子摆放方式的不同,引导幼儿顺通过第一组垫子后可以去尝试第二种难度。在尝试过程中当孩子自己觉得能力不够,可以回到第一组继续游戏。
我们认为,幼儿的自主性发展与幼儿对自我的评价、自我的认知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对自我的肯定或否定,其实在心理上同上支持着幼儿的自我选择。因此,要提高幼儿的自主性水平,发展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往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三、创设多样化的运动形式,提升幼儿规则意识与自主性协调发展的体验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运动活动,培养幼儿参加运动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同时在运动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
也就是说,幼儿园的活动应具有多样化的形式,从而有助于幼儿在不同的运动形式获得不同的运动经验,以及不同的心理体验。
正因为如此,我园创设了幼儿运动形式的多样性组合,即集中活动和自由选择活动相结合、同龄幼儿与混龄幼儿活动相结合,即对应班级混龄小区域运动、全园混龄大区域运动、班级混龄集体运动等。在这些丰富的运动形式中,幼儿能够在较为低结构的区域运动中,体验自主选择的经验,自主性得到提升。同时,在相对高结构的集体运动活动中,幼儿也能将这些自主选择的能力应用到集体活动中,对自我进行有效的判断,为有效参与活动提供了支持。反过来,区域运动中,隐形规则往往更多,例如,图式、运动材料提示了游戏的规则,对规则的认知更为清晰和明确。这种对规则的尊重,则也能够有效地在集体活动显示出一定的作用。
我们不难发现,当幼儿能够更清晰、独立地表达、选择自己的运动内容、玩伴、材料时,幼儿的自主性便得到了体现。但同时,能做出这些选择的幼儿,同样能够明确地了解整个运动活动的目的、游戏的任务,也就是说,幼儿能够了解运动活动的规则。因此,在运动活动中,通过多元化的运动方式,能够为幼儿如何辨识规则、如何遵守规则、如何维护规则提供经验基础,同时在提高幼儿对自我运动能力认知的基础上,实现自主地参与运动活动。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gw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