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儿童文学简答题》,欢迎阅读!
简答题
1. 儿童文学的基本含义
答:儿童文学,就是用儿童本位组成的文学,由儿童的感官,可以直接诉于他精神的堂奥的。换句话说:就是明白浅显,饶有趣味,一方面投儿童心理所好,一方面儿童可以自己欣赏的文学。
它包括哪几层意思?
答:1.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2.儿童文学是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
3.儿童文学是适合于儿童接受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 4.儿童文学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是专门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2. 儿童文学中的“矛盾体现物”是什么?
答:故事情节的展开还常常需要一种“矛盾体现物”来支撑,这种“矛盾体现物”在民间故事中也称“道具”。人物、环境和时间是故事情节的构成要素,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活动便构成故事的情节。而与人物情节展开的“矛盾体现物”,并串联起故事情节的特定的生活事件,就成为故事情节展开的“矛盾体现物”。如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火柴。
3. 简述你对少年儿童创作这一现象的看法。
答:现在在校园中流行的青春文学和奇幻小说,大多是少年儿童创作的,他们的文笔细腻,从现实生活中找一个点切入主题,把内心的情感描写的淋漓尽致,很受同龄人的青睐,极易引起共鸣。儿童的世界是单纯而无杂念的,他们不会被有限的视野所制约,而是更加坦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在儿童创作的世界里,他们可以无所顾忌地潜入内心世界,进行自我的感悟和创作。应该要看到这种自我们的创作是很有价值和启发性的,每一个文字都是开在他们贫瘠心田上的一朵美丽的花。
少年儿童创作促使儿童文学作家和批评家重新思索和定位儿童文学,突破观念的壁垒,跨越隔代的鸿沟。从社会角度来说,要为少年儿童创作提供一个优越的环境,身心协调统一发展,而不是单一的狭窄的自我创作,学校和家庭要看到孩子的才华,及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不要剥夺孩子思考的权利。孩子的作品很大一部分是比较随性的,成人提供这样一个环境,锻炼他们的经典意识和品格,真正实现少年儿童的独立创作和经典创作,少年儿童的文学创作前景也是无比开阔的。
4. 列举五部外国著名的儿童小说,并写出作者和国别。 答:《战争与和平》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俄国 《汤姆·索亚历险记》 马克·吐温 美国
《爱的教育》 埃德蒙·德·亚米契斯 意大利 《埃米尔捕盗记》 埃里希·凯斯特纳 德国
《瓦肖克和他的同学们》 华莲丁娜·亚历山大罗芙娜·奥谢叶娃 苏联 《维加·马列耶夫在学校和家里》 尼古拉·诺索夫 苏联 四、综合题
1.为什么说柯岩的《坐火车》是一首儿童诗?
答:儿童诗是为儿童创作的,符合儿童心理和审美特点。它是用最富于感情、最凝练、有韵律但又具有陈述性特点的文学语言来抒写儿童情感的文学形式,也包括儿童自己为抒怀而创作的诗。
就看前两节,即使没有一点儿童文学理论知识的人,也会凭感觉认为这是一首儿童诗,原因就在于诗中富有浓厚的儿童情趣,表现出一种与成人文学所完全不同的文学特征。
所谓儿童情趣,就是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儿童特有的情调与趣味。如诗中摆起小板凳做火车、“我当司机”以及模仿车轮的轰隆声和汽笛的呜叫,都是与儿童心理相适应的儿童特有的(不属于成人的)行为与语言。第二节更富童趣。“抱娃娃的靠窗坐”,仿佛真在车上;“牵小熊的往后挪”,看,车上秩序井然;“皮球积木都摆好”,对孩子来说,玩具总是少不了的,走到哪儿带到哪儿;“大家坐稳就开车”,俨然一副火车司机的口气,又自然地引向下一节。而这一切情景都是孩子式幻想的产物。游戏、幻想、纯情、欢快,这些由儿童特有的行为与语言造成的童趣美与稚拙美,就是典型的儿童情趣。 2.介绍本中外儿童文学著作。(内容、写作方法、主旨balabala……) 答:《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发表于1876年。小说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敢于探险、追求自由,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汤姆·索亚历险记》以其浓厚的深具地方特色的幽默和对人物敏锐观察,一跃成为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也是一首美国“黄金时代”的田园牧歌。
从写作方面看:小说情节紧凑,而且含义深刻。小说通过汤姆生活中一系列情节,批判了资产阶级儿童教育的清规戒律;小说的时代虽在南北战争前,写的虽是圣彼得斯堡小镇,但该小镇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当时美国社会的缩影。小说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深刻讽刺了小市民的庸俗、保守、贪婪以及资产阶级道德和宗教的虚伪。小说的心理描写细致生动。主要表达生气勃勃的儿童心理同陈腐刻板的生活环境进行对比,反衬出社会环境对儿童成长的不良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gNq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