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环境下的师生冲突解读

2024-01-07 23:39: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媒介环境下的师生冲突解读》,欢迎阅读!
媒介,师生,解读,冲突,环境


新媒介环境下的师生冲突解读



随着新媒介的广泛发展,呈现在大众视野中的师生冲突问题越来越多。如,近年来网络曝光的杨帆门等一系师生冲突事件及组图,师生恶性冲突事件不断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让大众给予师生冲突更多的关注和反思。同时,随着教育学与各个学科的融汇贯通,师生冲突的关注视角呈现多元趋势,研究者从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或强调师生关系的性质、研究原因、探讨类型,力图建立一种理想和谐的师生关系。本文在诸多研究基础上,从现代新媒介发展与师生冲突的关系角度,结合一线教师的教学案例,从中揭示师生冲突的发生机制及理性师生关系的重构途径。

作者:张

来源:《师资建设》 2014年第9

/重庆市潼南教师进修学校



一、新媒介发展对师生冲突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各类新媒介在迅速地滋生与成长,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并凭借强大的技术支撑,不断更新完善。这种宏观媒介状态环境,既改变了传统师生关系沟通方式,也成为诱发师生冲突的因素之一。据一项调查显示,现代师生关系中,教师课外与学生交流沟通最常用的方式是通过电话(90%)QQ微博、微信、校讯通等新媒介(85%)。新媒介的发达为师生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师生交流更频繁,且符合新生代孩子们的沟通习惯。如,通过班级QQ群,校讯通等方式可以及时传达信息,通过发言情况了解学生性格特征和班级状况;微信、微博和个性签名,可以帮助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等。但是,这种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双向非线性模式在传播过程中逐渐降低了师生关系的亲密程度,不利于增进了解和信任。随着校园手机党的不断增加,由手机引发的师生冲突也层出不穷,课堂参与度降低,扰乱课堂秩序,手机成了破坏师生关系的罪魁祸首。



案例一:

一位中学青年男班主任正在讲课,一位女同学低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聊QQ,还时不时微笑,引得哄堂大笑。老师见状让她起来答问题,学生没答上来,老师让她坐下,继续上课。没过多久,该学生继续拿出手机来玩,被老师发现,没收了手机,当众责备了几句。下课后,学生到办公室找该老师要回手机。老师给出了三个条件:一是要回手机必须先让家长打电话,或者家长亲自来领;二是手机交由班主任保管,女同学连续打扫教室两周后来领;三是期末考试女同学综合成绩排名必须前进十个名次。学生不肯,说什么也要无条件要回手机。并给出了理由:手机是属于我的,老师没权利没收;我对你的课不感兴趣,我玩手机,没有影响其他人,你凭什么收我的手机;为什么你开出条件,要我来实现交换我自己的东西。老师也不肯当着众人面就这样把手机还给她,于是两人发生语言争执。



案例二:

学校庆祝五四文艺演出,要求每个班组织两支舞蹈,高二某班学生积极性很高,提前几周已排练完毕。到节目彩排时,班主任发现其中一支串烧舞蹈不符合五四主题,排演的质量也欠佳。考虑到这组同学平时各种集体活动都不主动,这次五四却如此积极,班主任鼓励他们改善一下某些舞蹈动作,再排演熟练。而另外一组同学却认为,自己的舞蹈排演效果很好,如果串烧舞蹈影响整个班级的成绩,他们这支舞蹈岂不是白练了,所以强烈要求删除串烧舞蹈重新排练一个节目。班主任在班级里征求了意见,让愿意参加的同学再排演一支舞蹈,三个节目PK,优秀的可以参加学校汇演,当时班级里并没有反对的声音。然而,到晚自习结束后,老师发现有同学的微博上却出现了真不公平,说一套做一套!的评论,班主任查看班级QQ群留言和班上学生的个性签名,不可思议的是,有半数学生语言上甚至脏话直接责备老师,表达他们的不满情绪。老师把语言过激的学生叫来办公室训话。此次事件后,师生关系表面上合作,但所有被关联的学生通通退出了班级群,并对该老师设置了查看权限。



案例三:

某中职学校一学生,迟迟未收到国家补助金,于是发微博称:腐败,黑心的学校,居然扣留学生补助金!。宣传部查看到微博信息,联系学校调查此事。经查,是因为该学生注册学籍姓名和户口簿不一致,导致补助金未能及时打到卡上。




以上案例中的师生冲突属于良性师生冲突,表面体现在语言冲突和心理冲突,没有发展为行为冲突。虽然既有教师运用权力策略失当,导致师生不合作博弈冲突,也有因教师教育机智不足、师生性格差异等导致冲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电子媒介对学生在表达自我诉求方式上的影响,有别于传统面对面交流的直接彻底性,从而导致不必要的师生冲突。除了事后以微博、微信、个性签名、甚至群聊方式,构建虚拟听众表达自己强烈愿望之外,学生似乎没有想过也懒得去想其他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方面,电子媒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与周围世界联系的行为方式,降低了师生关系的亲密程度。另一方面,大众媒介正通过各种渠道改变着学校教育的权威地位,对教育事件的大势宣传,甚至夸张报道,颠覆了传统师道尊严的含义,也是导致师生冲突的一个负面循环因素。



二、媒介素养教育,构建理性师生关系

社会进入泛信息时代,新媒体的表现形式日益丰富,公交车上的移动电视、医院视频、银行视频等遍布大街小巷,网络电视、数字化报纸、多功能手机等全方位出击,既发挥巨大的社会功能,也带来各种负面效应,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症候:信息爆炸、信息疲劳、信息侵略、网瘾、数字鸿沟、精神污染、传播焦虑、手机控等等。



互联网为例,截至20139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04亿,手机网民达到4.64亿,其中10岁到39岁的青少年占全部上网人数的79.9%。然而,在互联网普及率和增长率不断攀升的情况下,中国民众的媒介素养水平却普遍低下。据一份抽样调查显示:有69.3%的大学生对媒介素养这一概念完全不了解,20.1%的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概念不是很清楚,仅有10.6%的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概念有所了解。他们中为数不少的人对媒体信息内容的正误、优劣缺乏应有的判断力。因此,急需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对媒介的认识与把握能力。



首先,学生自身要形成媒介素养意识。校园随处可见的手机党低头族,应该自觉形成媒介素养意识,从手机中逃离出来,回归课堂,建立良好的师生和生生关系。了解新闻传播的基础知识,阅读有关大众传媒的相关书籍与资料,对大众传媒能够正确选择、解释、分析、判断媒介信息, 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了解媒介信息采集、制作、发布的运作程序以及控制方式,认识媒体机构特性以及媒介信息对现实社会再建构的事实,思考媒介承受经济利益驱动社会责任双重压力的现状。从而理性面对媒介对师生冲突的报道,避免盲目借助媒介生事



其次,在新媒介环境下,教师应该改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和积淀下来的职业性文化优势心理,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同时,面对新媒介环境,教师应该成为信息的引导者、筛选者,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如,通过评选每周微博之星,开展摄影大赛,影视角色点评,名家微博跟踪,个性签名回复等等,多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理性运用媒介。学校全校范围内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创立各种校内媒体,让学生参与到学校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的实际运作中去,充分了解媒介。



再次,形成健康的舆论导向。微博、微信等及时媒介的发展,对师生冲突事件的大肆报道,以及大众媒介的舆论导向,整个社会舆论基本是一边倒:对学校、老师的谴责声一片。媒体所具有巨大的舆论引导效力,及部分媒体在承受经济利益驱动和社会责任之间失去平衡点,对教育的负面报道,是导致师生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麦克卢汉曾经说过:每一种媒介都有偏向,其扭曲性都远远超过弥天大谎的偏向。大众传媒本身就是在制造信息的扭曲与变形,在新的市经济的环境下,媒介自身的生存需要使得媒介内容偏向更加突出。因此,急需建立健全舆论监督机制,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形成行业自律。



师生冲突是教育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完全消除冲突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教师应学习与学生交流的语言技巧,增强课堂教学魅力,了解学生心理,努力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另外,在新媒介环境下,应了解现代媒介对教学带来的各种影响,正确看待学生使用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的现象,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构建理性的师生关系。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gHb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