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秦汉)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欢迎阅读!
秦汉————————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赋: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它既如诗歌,讲究押韵、对仗和整齐的形式,又如散文,
句型自由,可骈可散,无格律的严格限制。它适宜于状物叙事,抒情说理,兼有诗歌和散文的表现功能。
汉赋:有骚体赋、散体大赋和抒情小赋之分,分别代表了不同发展阶段的主流形式。汉赋四大家:司
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杨雄《蜀都赋》;班固《两都赋》;张衡《归田赋》、《两京赋》。但后世常说的汉赋主要是就大赋而言的。
骚体赋:骚体赋是指模仿屈原《离骚》等楚辞作品而写成的一种赋。这种赋在内容上侧重于抒情,且
多抒发哀怨之情,近于《离骚》的情调。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贾谊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其中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另外还有淮南小山的《招隐士》、董仲舒《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哀秦二世赋》、《长门赋》、杨雄的《太玄赋》。
汉大赋:散体大赋(又称新体赋)是汉赋的典型形式。在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
答的结构形式,韵文与散文相间,散文的成分较多,铺陈文采,以歌颂为主。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以“润色鸿业”为目的,兼有讽谕劝谏功能。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绚丽的辞藻,对京都、宫苑、山川等壮丽事物,以及诸侯、帝王的政治、军事、射猎等生活作穷形极貌的描写,显示了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风格特征。
抒情小赋:小赋,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和抒情,篇幅短小精悍,不用问答体,句式多样,文辞清丽,
多用韵语。张衡的《归田赋》是我国赋史上第一篇以描写田园生活和乐趣为主题的抒情小赋。其后,蔡邕、赵壹是其代表作家。
乐府:乐府的本义,是指国家设立的音乐机关,后来把由这个机关采集、制作的可以和乐的诗歌也称
为乐府。这样一来,乐府就由机构名称演变为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乐府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乐府是指汉代乐府机关搜集、整理的民歌俗曲、歌辞等。广义的乐府则包括两汉,乃至魏晋以后历代作家仿制的乐府作品。
两汉乐府诗:包括乐府民歌和文人乐府,主要保存在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
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中最成熟的作品,最早载于《文选》,因作者佚名,风
格相近,萧统泛题为“古诗”,从此成了专称。这组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多是失意的中下层文人,大体创作于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之时。内容主要反映这些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历,这组诗风格平易淡远,语言浅近自然,抒情曲折深微,感情哀惋凄怨。它初步奠定了我国五言诗的基础,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竹林七贤: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七
人都是魏末名士,曾集于山阳竹林,肆意酣游,思想上崇尚老庄,喜欢清谈,但他们对现实矛盾比较关心,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
吴歌:“吴声歌曲”的简称,乐府清商曲的一部。产生于长江下游,以建业为中心,时代以东晋和南宋
居多,“吴歌”中的民歌多写男女之情,风格艳丽柔弱,哀怨缠绵,语言清晰浅近,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多用双关隐语,现存“吴歌”以《子夜歌》、《读曲歌》数量最多。
西曲:“西曲”就是“西曲歌”,乐府清商曲的一部。“西曲”产生于长江中下游和汉水两岸的城市,
以江陵为中心,时代以齐梁作品居多。“西曲”多写水边旅人思妇的别情离绪,尤多表现船户、商贾生活之作。“西曲”也多是五言四句形式,语言较自然真率。
永明体:永明体是一种诗体名。南朝永明年间周顒发现了四声,诗人沈约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研究
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避免声律上的“八病”,以达到声律与对偶互相配合,这就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体诗,因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间,故又称“永明体”。代表作家是竟陵八友,而尤以谢脁最为突出。永明体促进了诗歌由古体向近体转变,是唐代格律诗的开端。
宫体诗:南朝梁陈宫廷流行的一种诗体。由梁简文帝萧刚首先提倡,代表作家有庾信父子、徐陵父子
等,其内容主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绘女性,在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比较柔靡缓弱。
建安风骨:又被称为建安风力,历来认识不一,或指内容,或指形式,实则指内容与形式并重的一种
文学风格。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大多能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抒发渴望祖国统一及个人建功立业的抱负,风格苍劲雄浑,情辞慷慨悲凉,充满了昂扬进取的豪迈精神,有力地表现了建安时期的时代风貌,后人将这一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学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以下乃结合往年考点补充)
咏史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
感悟而作。以“咏史”为诗题,始于东汉的班固。班固的《咏史》诗,直书史实。曹魏时,王粲、阮瑀有《咏史诗》,曹植有《三良诗》,与左思同时的张协也有《咏史》诗。从咏史诗的发展先后顺序来看,以“隐括本传”者为正体,以“自抒胸臆”者为 “变体”。
志怪小说:志怪小说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虽然许多作品中表现了宗教迷信思想,但也保存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志怪小说按内容可分为三类:第一、地理博物。如托名东方朔的《神异传》、张华的《博物志》。第二、鬼神怪异。如曹丕的《列异传》、干宝的《搜神记》、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王嘉的《拾遗记》、吴均的《续齐谐记》。第三、佛法灵异。如王琰的《冥祥记》、颜之推的《冤魂志》。
七体:像《七发》这种以七段成篇的结构体制,引起后来许多作者的模仿形成的专体,号为“七体”。 田园诗:主要内容农村的风景,但其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田园诗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
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谢灵运乃将其精神寄托于对山水的纵情游赏,并以其富艳的才华,
极精致的描绘出奇秀的山水状貌。于是大量的山水景物,各以其鲜异的姿态,出现他的诗篇中,闪耀出清美的光辉,在诗歌领域里开辟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新的境界。
大小谢:谢脁的山水诗与谢灵运齐名,又因谢脁与谢灵运同宗,故称大小谢。大谢(灵运)的山水诗
尚未脱离玄言诗风的影响,模山范水后总留有玄理的色彩。代表作《登池上楼》;小谢(脁)的山水诗则完全是自然山水的描绘,玄理成分已消除殆尽。谢脁的诗语言精美、音韵和谐,体现了永明体诗歌的特点。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gC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