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学概论》,欢迎阅读!

文学理论的性质:应从三个方面进行解答: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应有品格。(1)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两个分支关系密切,指导和制约着其他分支;与其他分支相比,文学理论侧重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规律。(2)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的四要素,认为文学是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构成;文学理论的任务:本质论、发展论对应“文学是活动”,创作论、构成论、接受论对应“四要素”。(3)文学理论的的品格(特点):实践性和综合性。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七大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文学心理学中,有德国学者立普斯的“移情”说、瑞士心理学家布洛的“心理距离”说;文学社会学中,有孟子的“知人论世”说,即“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强调鉴赏作品要了解作者和时代。怎样理解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劳动)→人属于自然又超越自然→人的感觉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感觉可以发展成为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2)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3)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亦即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创造和欣赏)的对象化(作品、评论)。文学本体论: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兰塞姆)文学活动的发生:几种假说: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无意识欲望升华说、多因说)。为什么说文学起源于劳动:(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锻炼人的大脑与肢体,使人从一般动物界中分离出来)(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史前人类在集体劳动中交流信息、减轻疲劳而产生的劳动号子等最初文学)(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击壤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4)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早期文艺诗、乐、舞三位一体,分别对应劳动号子、劳动声音节奏、劳动动作)“不平衡关系”:(1)物质生产与文学发展不平衡关系的两种体现:经济与文学发展成反比,某些文艺类型随经济发展而衰落(纵向思考);经济与文学发展不成正比,经济落后的地域在文学上反而领先(横向思考)。(2)如何解释不平衡关系现象:不平衡关系与平衡关系共存于文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从局部或特殊的某一时期来看,不平衡关系确实存在,但从整体的方面来看,文学发展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曲线上左右摆动,双方是大致平衡的;经济发展虽然对文学起最终支配作用,但不是唯一的因素,文学发展还受其他原因影响,比如政治、宗教、道德、哲学等等。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是劳动生产,但生产活动等经济因素只是最终的制衡力量。除此之外,还有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观念以及一些涉及文学发展的制度、政策、设施,它们甚至会对文学发展产生更直接的影响。
- 1 -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含蓄和含混。(1)含蓄:有限的话语中蕴含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2)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结合实例):(1)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人们的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①无功利与功利。文学的无功利:作家和科学家、商人等看待一片森林的角度是不同的,作家获得的是审美体验,是无功利的;文学的功利性:作家的艺术追求是审美地掌握世界,社会责任是变革世界,这些又是带有功利性的。②形象与理性。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鲁迅《阿Q正传》,塑造阿Q这个形象传达思想);形象又依赖理性的力量,文学的艺术形象蕴含着某种理性。③情感与认识。文学是情感的,背后蕴含着认识。鲁迅的小说中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形象,体现着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倾向,而由分析这些形象的悲剧原因又产生了作者对这些悲剧的认识。(3)总的来说,文学具有审美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在直接的审美风貌中呈现间接的社会属性。审美性体现为无功利性、形象和情感;意识形态性表现为功利性、理性和认识。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结合具体作品):(1)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2)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①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必须依据具体的语言活动构成的话语系统。②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本中的话语蕴藉是十分普遍的现象。看起来平常的词语也有可能蕴藉着普通话语所没有的意蕴,这与作家的“炼字”有关。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炼字可以说明这一点,“更上一层楼”中的“更”字用得极好,换成“再”显然力度差远了,换成“又”也只表明了重复上楼的动作,只有“更”能传达出丰富的意蕴,有三重意义:比喻人生行为的重复出现;人生境界的继续提升;比喻人生境界永远不断的提升。(3)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有两种:含蓄和含混。(参看13)精神生产的特殊性:(1)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2)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3)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文学创造是特殊的精神生产:(1)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和其他的精神生产如哲学、宗教等形式不同。艺术家通过情感体验等审美方式认识世界,并用艺术符号创造一个独特的审美的形象世界。(2)文学作为一种艺术生产行为,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造型艺术以线条、色彩为符号,音乐以节奏旋律等为符号,文学则以语言为符号,是一种语言艺术。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具有什么特点:(1)整体性。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2)具有审美价值或审丑价值的艺术价值。(3)是被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表现为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客体化。(1)客体主体化: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2)主体客体化:主体从选择具体客体开始到对具体客体的重塑这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也就是说,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一旦进入具体创造过程,创作主体的一切创造性活动都不可能离开具体客体进行纯粹任意的胡编乱造和情感发泄。从这个角度说,文学创造中,客体也使主体“客体化”了。为什么说文学材料具有主体性特征:文学材料来源于社会生活。之所以说它具有主体性特征,乃是因为它是经过作家体验、理解了的,就必然打上了主体的色彩。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1)按照作家精神专注的趋向和程度而划分:无以获取和有意获取。(2)
- 2 -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g6K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