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衔接的几点思考

2022-09-06 14:31:5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衔接的几点思考》,欢迎阅读!
衔接,中小学,语文,有效,思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衔接的几点思考

由于初中语文教师基本没有小学教学的经历,而且对小学毕业生语文学业水平缺乏了解,平时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不够。加之学生进入七年级后,学习科目增多,课程难度增加,学生顾此失彼导致语文成绩下降。对此现象,初中师多认为是小学基础没有打好,而很少从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角度思考问题。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中小学语文教学纳入同一体系,语文科的知识能力体系呈现螺旋式上升,凸显了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重要性。作为初中教师要明确小学教学重在初中教学重在半扶半放,这个过程是逐步加深,互相联系的。但大量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半扶半放不到位,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减弱,语文成绩下降。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明晰中小学语文知识的衔接点,下面就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衔接谈几点思考。



一、明确学段的教学目标,做好阅读教学知识的衔接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学的依据,应该认真学习课程目标与内容,全面了解中小学语文知识体系,特别是找出第三学段(5——6级)与第四学段(7——9年级)知识的衔接点,这样才能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才能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进行教学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在阅读方法上,由第三学段到第四学段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到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明确了默读的重点在逐步提高默读的速度;略读和浏览的重点在于由初步学会到熟练运用这两种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阅读能力的理解和分析评价方面,明确了重点在由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到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到对课文的内容和表0sVRyTea8HdiVmLRYj9SWmj+z12Gx1XOwZevz8zohVo=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初步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到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達方式。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诗词的学习,第四学段阅读能力要求明显提高。



教师只有对中小学教学目标和内容都熟悉了解,找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向,才能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渡过过渡期。



二、研读六七年级语文教材,实现阅读教学内容的衔接

一名教师只有教材解读到位才能实现由教教材向创造性使用教材转变,因此建议初中教师在细致研读本学段教材的同时,不妨也读一读小学年级的教材,切实把握初中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联系与区别,这样才能找准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衔接点,处理好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脱节现象。






如人教版教材小学文言文只安排了4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辩日》虽然对文言文的样式和学习方法有了一点认识和了解,为初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有7篇文言文,篇幅也较长,学生对初中文言文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果初中教师研读了小学言文教材内容,了解了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就知道如何根据学情进行教学,而不至于出现教师滔滔不绝,学生不知所云的现象发生。



因此,年级下册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教材的结构和思路都体现了向初中教材的平稳过渡,初中教师要多研读小学教材,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清楚地抓住教材的链条,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将教材的衔接变为教学的衔接,使学生能够较快适应中学语文学习,缩短升入中学后的不适应期。



三、比较六七年级教学模式,实现阅读教学教法的衔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是侧重于字词等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对文章内容的浅层理解,时间充足,重机械记忆,重形象思维,思维难度不大。教法以朗读为主,追求形式多样,齐读、个别读、师引读、生对读……读中感悟、读中升华。教师对要掌握的知识常常是反复讲、反复练,尽量保证每个学生在每个知识点上都能过关,因为升学压力小,一般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学生只要平时能认真听课,完成好作业,不需花太大力气也能保持好成绩。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知识点增多,教学上侧重分析与理解、概括与抽象课堂虽也有朗读训练,但更重理解记忆,重抽象思维,思维难度增大;注重引导学生把握文意、探究内容、感受作品,并进行比较阅读。更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包括语感的培养,对语文知识的记忆,对阅读知识的运用,对修辞的理解运用以及对经典的文言文的理解与赏析。因为课堂时间紧,阅读教学课堂容量比较大,教师上课速度一般较快,语文基础知识一般一带而过(尤其是字词教学,不少学生进入初中以后,在学习中仍然以识字学词为重难点),这就要求学生有自觉性,学会自主学习



所以针对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年级语文教师要加强字词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识记,不要急于对新课文展开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而应该采用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中小学语文知识体系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初中阅读教学的模式。向学生介绍初中三年语文学习的知识结构图,让学生对中学的语文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感知,并初步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方法。学习的梯度,由走向半扶半放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强调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经验中学——实践中学——探索中学——解决问题中学,将接受知识为主的教学转向能力为主的教学这样学生才能更快的适应中学语文学习



四、了解六七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加强学法指导,做好阅读教学学法衔接

良好学习习惯是学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因素。中学比较重视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以及课外知识的获取。学生除了掌握课本知识以外,还需涉猎大量的




课外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合理地安排好时间。而长期喂着吃小学毕业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死记硬背多,掌握的学习方法较少,学习被动,不习惯看书,不会记笔记,不善于总结。所以学生学习惯由小学的被动型转到中学的主动型,就要加强学法的指导,在学生进入初中习的初期,要采取一些强制措施,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



总之,做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渡和衔接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初一语文起步教学阶段,一定要从多方面了解学生学语文困难的原因,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理解,精心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及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从而掌握扎实的语文能力,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g2o.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