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亲子沟通中注意与孩子共情

2023-01-07 12:16: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家庭教育】亲子沟通中注意与孩子共情》,欢迎阅读!
家庭教育,亲子,沟通,孩子,注意
【家庭教育】亲子沟通中注意与孩子共情

[导读]沟通不仅仅是表达,还包括倾听。只有用心聆听对方的语言,才能真正了解对方的感受,才能更好地沟通。亲子沟通中,比“说”更重要的是倾听,是感受,是与孩子共情。

急于表达父母的感受

长久以来,我们搞家长的太擅于“说道”了,太心急“说道”了。当孩子向父母陈述一件事情时,父母们往往过分坚信自己的体会,而不是孩子的体会。 孩子:妈妈,我觉得这儿一点儿也不好玩。 妈妈:不能吧,这儿多有意思啊! 孩子:这里都没几个人,好无聊啊! 妈妈:多安静啊,使人心里很难受。 孩子:你带我来这个破地方干什么?

妈妈:真没良心,花掉了这么多钱去,你一点儿也不非常感谢?! 孩子:爸爸,我不爱看这个电视节目。

爸爸:这个节目多有意思啊!你啊那个主持人说道的多存有道理啊? 孩子:他们看起来真傻!

爸爸:不要这么说道,这个节目很存有教育意义! 孩子:换台吧,我不想看。

爸爸:没用!一定得把这个看看回去,这对你写作文也存有鼓舞啊!

从上面两段对话中父母们可以看出,爸爸和妈妈都太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了。当孩子说他们不喜欢那个地方、那个电视节目时,父母并没有去了解孩子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产生这样的感受,而是急于表达他们的感受。这样的沟通开端自然不会取得好的沟通效果。 与孩子共情

同样,用否定、拒绝、建议、提问、过分同情、逻辑分析等态度来否定孩子的感受,也是不可取的。主动倾听并接纳孩子的感受,与孩子产生共情,即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们,才是交流的良好开端。


当孩子说道:“我真喜欢我们的那个语文老师,她就像是个巫婆。”您的反应可以就是什么?

“你怎么能这么说?!老师管你们是为你们好。”(否定了孩子的感受) “不是这样吧?刚开始你不是还挺讨厌她的吗?”(婉拒了孩子的体会)

“不可能吧?我见过你们老师,她人挺好的!她发脾气可能是压力太大了吧!”(偏袒老师)

“你千万无法使老师听到你这么说道,不然你的语文就容易闯关了。”(表示同情) “好了,别生气了。用不着小题大做的。赶紧做你的作业吧!”(给出不切实际的建)|

“老师搞得事情使你深感不公平,你心里一定又愧疚又气愤。”(企图介绍孩子的体)

前几种表达会让孩子认为父母根本不在乎他的感受,会感到困惑或者愤怒,可想而知结果会是怎样。只有最后一种方式说出了孩子的感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谈话才可以继续深入下去,并在交谈中帮助孩子理清情绪、解决问题。此时,应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对孩子最有帮助的就是主动倾听全神贯注地倾听,说出并接受他们的感受。当孩子说出自己的困扰或问题时,叙述的过程就是帮助他整理思路和感受的过程,这样他就有可能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共情须要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多去接纳少问为什么。当孩子表达他的想法或者感受时,父母要多去接纳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总是问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他的感受只是感受,只是情绪的正常反应,未必能答不上来为什么。

积极主动澄清而不是事事尊重。共情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体会和介绍孩子的见解,尤其必须使孩子晓得父母介绍他,愿深入细致聆听他,而不是事事都必须赞成孩子的见解。 细致表达您的回应和态度。父母不要简单地说“我理解你”,“我知道你的感受”,而要将问题细化,告诉孩子您知道他“今天写那么多作业很累”,他“被同学欺负一定觉得很委屈”,等等。

静静地陪着孩子也就是共情。当人们碰到了不高兴的事情时,往往不敢骂人,也不愿听到别人在身边喋喋不休。这时,父母可以安静地陪在孩子身边,什么也不说道。比如,当妈妈看见女儿泪眼婆娑地从学校里回去时,也许她不敢马上讲诉在学校里的遭遇。妈妈可以跑过去亲吻她,吃饭她静静地挤一会儿。父母的陪伴就是给孩子的最小积极支持。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g2A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