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高等教育部分)【模板】

2022-10-12 07:36:3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高等教育部分)【模板】》,欢迎阅读!
中长期,教育改革,纲要,发展规划,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公开征求意见稿-高等教育部分)

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质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 2.存在同质化倾向,缺乏办学特色 3.布局结构不合理 4.缺乏世界一流大学

5.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学研结合不够

6.办学自主权没有得到落实(解决措施见第十三章) 7.行政化倾向严重(解决措施见第十三章) 8.投入不足(解决措施见第十八章) 解决的措施:

1.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2.严格教学管理

3.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有为,增强诚信意识 4.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5.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6.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7.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教育 8.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 9.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10.新增招生计划向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地区倾斜 11.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 12.实行分类管理

第七章 高等教育

(十 八)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


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十 九)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大教学投入。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创业教育。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有为,增强诚信意识。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

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实施研究教育创新计划

(二 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大力开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服务国家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以重大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加强高校重点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二十一)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果转化;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

(二十二)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教育。优化区域布局结构,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支持,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新增招生计划向中西部高教育资源短缺地区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鼓励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率先发展,加大东部地区高校对西部地区高校对口支援力度。

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鼓励学校优势学科面向世界,支持参与和设立国际学术合作组织、国际科学计划支持与海内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g1u.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