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作家群体的社会学审视

2023-06-27 22:36: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网络作家群体的社会学审视》,欢迎阅读!
社会学,审视,群体,作家,网络
网络作家群体的社会学审视

作者:风泠

来源:《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17年第6



计算机技术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谁也不曾想到20世纪末欧洲核能研究召集了一批科研究者,虽然核能聚变的实验尚未完成,但是一大批学者、研究者聚集效应带来了互联网(万维网)的诞生。1990年蒂姆·伯纳斯发明了因特网,让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共享浩瀚的网络资源。在引进互联网技术的30年里,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都可以寻找到网络触手。中国互联网信息统计中心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的IP地址数达3.36亿,人均周上网时长达25.6小时。在庞大的网络用户人群中,娱乐用户占绝大多数。其中,网络文学用户达到2.85亿,占网民总体的42%

网络文学的发展历史虽然不长,并且多为传统作家诟病,但是发展却欣欣向荣,并一度夺人眼球。一部《甄媛传》让网络文学走进大众视野,而年度大剧《琅琊榜》更是让人对网络说热情高涨。也因着《花千骨》《青云志》等热播大剧席卷,网络小说的成功改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随之而来的是热门小说改编成剧本的潮流。网络小说的“内容开发”成为网络文学产业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随着内容产业中优质知识产权( IntellectualProperty,简称IP的价值日益凸显,网络文学产业过去单纯依靠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正在逐渐向“创造优质IP其他易变现的内容产业输血”过渡。“IP”概念也因此家喻户晓,并成为各个文化资本的主打商业理念。

正因为欣欣向荣的产业市场,在网络上进行创作的作家们成了一种新兴的职业群体,甚至大有颠覆传统作家之势。最直观也最引人向往的就是中国作家富豪榜里越来越多的网络作家群体,甚至因为网络作家版税收入过高,而单独形成一榜。2016年起点“大神”作家唐家三少以版税1.1亿元荣登榜首,而天蚕土豆、辰东等名列网络作家富豪榜第二、第三,版税收入也都高过位居2016年中国作家富豪榜榜首的江南。

正因为这些“大神”作家的光环背后的巨大声誉与金钱的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涌进了这个行业,上至耄耋老太,下至懵懂儿童,都在为成为“大神”而奋斗。据《中国文化报》记者李婧报道,截至2013年全国大约有5000万名注册网络作家,其中签约网络作者有250万名。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马季在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采访的时候,表示经过他的调查得出,全国有网络写手千万以上,经常写作、有签约的作者大概有100万。虽然两者的调查数字有出入,但是上百万的群体,足以被称为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群体了。

但是,网络作家群体并不是人人都似“大神”唐家三少、天蚕土豆、辰东、血红等人那样光鲜亮丽。马季在谈到网络作家群体的蓬勃发展的同时,也点出了这个群体的收入分化,在千网络写手当中,有约百万签约作者,而这些签约作者当中,仅有“1-2万人能够从中获得经济收益,30005000人从事专职写作。专职写作的这部分人收入稳定,月收入少则一两千,多则十万以上”。不论这些数字是否准确,网络作家群体中间的确存在这种两极分化,一位网络作家吐露心声: “我们这个行业两极分化严重,仅靠写作能够养活自己的人不多,绝大多数的从业者很辛苦,经常每天写作上万字,但付出跟回报不成正比。”

在“知乎”上,有一篇关于网络作家的生存状态的帖子,很多网络作家或者曾经是网络家,或者身边有是网络作家的亲朋好友的网友回帖,虽然与真实情况相比,肯定会有出入,但是也大致给网络作家列出了一个等级:大神、略有名气、签约写手、扑街写手。而扑街写手占80%,真正从网络文学行业里面获益的仅有20%,而新闻里宣传的日进斗金的网络作家其实凤毛麟角。


不仅如此,新闻报道中也时常可以看到这个行业里网络作家们的恶劣生存状态。2013年,网络作家十年雪落猝死被新闻报道之后,连续有新闻媒体曝出网络作家的“过劳” “透支生命力” “颠倒作息” “无休假”等各种不适的生活与工作状态。

但是,尽管仅仅少之又少的网络写手可以以网络写作为生,但是还是有无数人前仆后继,挤破头想要进入这个行业。根据马季的调查,截至2015年,以网络写作为生的网络作家人数已经超过百万。那么为什么即使前路渺茫,仍然有这么多网络写手在这个行业里不辞辛劳呢?

“无限”前景的网络文学产业

了解一个群体,首先需要了解它所处的环境与位置。

网络文学首先出现在海外华人文学圈,中国的网络文学历史开端的标志性事件就是1998台湾蔡智恒(痞子蔡)在BBS上连载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在网络上传播。而大陆第一个网文学网站“椿树下”的成立揭开了网络文学创作高潮。而盛大文学旗下起点中文网开始实行付费阅读模式则推动了网络文学这一文化产业化的进程,网络文学从一群文学爱好者的爱好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文化商业产业或者说职业。而随着优质网络小说内容改编成网络游戏、电影、电视剧等。学成为“IP”产业链的顶端环节。2015年网易新闻报道: “据不完全统计,20112014网络文学共有161款作品的影视版权售出,20122014年有50多款作品转换为游戏产品,预计2015网络文学产值规模将突破70亿元。”

同时,由于资本投资方向和重点的转变,网络文学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组,腾讯收购起点等多家网络文学网站,组成阅文集团,主打网络文学内容生产与内容价值转换“全产业链”的经营理念,占据了全国几乎90%的份额。几大财团和风投对网络文学产业的投入,无不显示出网络文学无限的发展前景。而“IP”概念与“全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就是内容生产,即网络学的创作。所以,网络文学产业需要一支“无限”的,或者说“足够”的“员工”队伍,也就网络作家群体。

“众包”的生产方式

网络文学呈现了网络带来的传统文学生产方式的改变。网络社会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信息递的不对等,在拥有平等性资源的条件下,企业面临“创新”瓶颈,需要以此来推动企业发展。而当学者Hippel提出了“用户是创新者”的主要因素这一观点,且网络技术让消费者成为天然的“生产性”受众的同时, “众包”这种产品生产组织方式便出现了。其最初应用于众筹新闻的生产当中,2008年美国的Spot.us这家非营利性质的创业公司就开始以“大众捐资的形式”进行新闻内容的生产与报道。到如今, “众包”的内容生产方式在美国发展得已经颇为成熟。

网络文学产业的生产方式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众包的生产组织方式。网络作家在文学网站上进行小说写作,读者进行付费阅读,网络作家通过与网络文学网站的分成获得劳动报酬,并吸引一大批的读者成为网络写手,进行网络文学的内容创作。网络文学网站相当于众筹新闻生产中的“众筹平台”,网络作家相当于新闻工作者,读者付费阅读相当于某种意义上的购买服务。

稍有不同的是,网络文学的读者转化成生产者——网络作家的机会是非常之大的,这种消费即生产的模式,被称作大众创新模式。而网络文学产业产业链的盈利模式与生产组织方式需要大批的网络写手进行创作,而其中的内容生产则是整个环节中的核心,这种大众创新的“众包”模式因为创新成本低廉,创新回报率快,而成为网络文学产业生产中当仁不让的生产组织方式。

“制造梦想”——网络作家对网络文学生产体制的认同




“众包”生产模式,成本低廉,创新速度快,回报高,但是的确存在一个核心的问题,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就是“怎样激发大众的聚焦”。因为“众包”的生产方式的前提就是有足够多的消费者或者说关注者。如何让需要生产的内容得到大众的关注和聚焦,则是“众包”生产模式中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而在网络文学产业如火如荼的今天,肯定是已经做到这一点了,那么网络文学产业是如何巧妙地完成了这一步骤呢?

我认为网络文学产业或者说网络文学资本给大众制造了一个成功的梦想,让这个梦想激发人们前仆后继。那么“梦想”何以制造?

首先,网络文学的进入门槛非常低。只要你懂电脑,有想法,就可以在文学网站进行注册写作,开始自己的作家旅途。经过学者调查,发现网络作家很多分布在我国的西北、西南地区,并且是小城市、县城居多,甚至还有部分农村居民。网络文学的创作让原来只是由知识精英可以进入的行业变为普通人得以轻易进入。

其次,网络文学网站的付费阅读与分成模式决定了网络作家只要获得读者认同就有机会获得收入,越受大众欢迎的小说越能给自己带来收入。并且,这种收入不受网络文学网站的制约,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单纯的市场交易行为,不经过编辑的审核,也不似传统的买断式出版,似乎网络作家带来了一个长期更高水平的收入方式。

最后,树立榜样。我们都知道,要看一个行业是否有“前途”,那么就要看看这个行业的最顶尖者的收入水平与地位。而网络文学资本打造的“大神”作家们无一不是这样一种成功者:因为一部或几部作品封神,进而得到天价收入、声誉与地位。这些“大神”成了人们遥想的对象,又因为低门槛和单纯的市场风向,让人们产生成为“大神”的可能性比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要容易得多,因为这种成功并不需要一种前期的资本积累,尤其是物质资本的积累。

然而,事实上,成为这种“大神”,实现梦想的机会非常渺茫。

首先,网络文学的门槛低,因此充斥了大量的“水货”,这也是传统作家以及一些读者对网络文学产业的诟病所在。想要成为“大神”, “一作成神”,就离不开好的内容作品。这市场带来的去芜存菁,门槛低的背后隐藏的是高门槛。

其次,完全市场化的交易带来的是更大的风险。传统作家买断式的出版,虽然一定程度上收入有所减少,但是市场带来的风险完全由出版社和编辑承担。而在网络文学产业中,付费阅读制与签约制,让网络作家的很多劳动是无偿的,因为编辑总是在你的小说有一定的读者阅读量之后才会与你联系,决定签不签你。而这种合同,只是一种劳务合同,并不是劳动关系的合同,所以才会出现一些新闻报道的网络作家较为恶劣的生存状态。

最后,“成神”的梦想看似实现的可能性非常高,但是这背后隐藏的不可复制性与机遇性非常大。网络文学产业有这么一个现象,如果这个网络作家是早期进入这个行业的话,那么往往积累了很多资本和读者群,并且很容易完成这一过程。但是最新进入这个行业的网络作家,如果没有吸引眼球的“想法和构思”,那么想要完成网络作家的签约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是因为内容生产其实是一种创意劳动或者创造性劳动,具有很强的受众性与弹性。

然而,尽管如此,在诸多迷雾之中,越来越多的读者转化成生产者即网络作家,就犹如一只扑火的蝶。但是这蝶并不只是生存在网络文学产业里,在新闻生产广告生产创意产业中都有它的身影。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fxA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