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预防医学专业社会医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2023-01-23 03:36: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我校预防医学专业社会医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欢迎阅读!
预防医学,教学模式,我校,探索,改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社会医学教学模式改革探

作者:张雷,包士锋,刘红超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23

摘要:文章针对本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社会医学课程兴趣不足、内容陈旧等教学问题,进行了本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初步探索——建立社区教学基地。通过社区教学基地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社会医学教学改革;社区

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026-02

近几十年来,经济科学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医学社会化、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健康需求的提高以及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医学模式从单一的生物学角度去观察和处理医学问题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由多元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学角度综合观察和处理医学问题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预防医学医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应用医学、环境医学等有关学科理论,运用流行病学、统计学、毒理学等方法,研究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规律,并予以评价,进而采取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或伤害,促进身心健康、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科学。预防医学面向社会、面向人群,在新的医学模式里,它的作用越来越大。而预防医学自身也要发展、完善,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其中,预防医学专业必修课《社会医学》的教学改革就是很重要的一环。社会医学是从预防医学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是在适应疾病谱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是预防医学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医学侧重于社会预防,重点研究社会环境、卫生服务、行为生活方式等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制定综合性的社会预防策略和措施[1]社会医学就是完整体现医学式从生物型向生物心理社会型的转变的一座桥梁。目前,《社会医学》这门课程是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安排在第三学年学习。本课程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四版李鲁主编教材,全部为理论教学,共32学时,理论课由教师按教材和大纲进行课堂讲授。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出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医学教学的改革就变得迫在眉捷。

一、教学方面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较旧。本课程教材已改编了4版,总体上来说,无论是结构还是内容均有所变化,增加了一些新的章节,扩充了一些新的知识。但是,教材的编写出版周期往往较长,每次改编的教材对新的专业发展动向仍不能及时反映,一些新的知识在教材中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教学方式单一。教学仍然是以教师的讲授式授课为主,学生听课时要做的就是记笔记,考试也主要是考记录的重点内容,这只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作一种考查。由于这些知识主要是通过被动的途径获得的,印象不深,考试结束后大部分很快又忘记了。虽然有一些内容也采取讨论式教学,但由于学时上的限制尤显不足。这种纯灌输的教学方式不能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其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他们提出问题、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也欠缺。 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当今社会更注重能力、素质教育,一个人有良好素质和各方面能力比单纯掌握某方面知识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学生的培养应从知识型教育向知识、能力和素质型教育转变[2]。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校对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社会医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尝试,即建立社会医学社区现场实践教学基地,构建了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社会医学教学法,经过实践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社区现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就是让学生走进社区,参与社区的日常卫生服务工作,进一步掌握初级卫生保健和预防医学工作的基本技能,了解我国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及其基本对策,使学生能建立社会大卫生观念。

1.具体方法。社区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法是:根据社区机构的工作安排,辅助参与社区居民家庭健康档案的建立。根据实际情况主要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进行,学生每23人组成1小组,设组长1人,以辖区所有居民为主要对象,以面对面访谈方式为主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问卷内容主要是个人基本信息、生活方式、现存主要健康问题、既往病史、主要用药情况等;体格检查主要包括腰围、臀围、身高、体重测量,血压测量,心、肺听诊和腹部触诊等,以及血糖及血、尿常规的检测,并在调查中进一步对居民感兴趣的保健问题进行适时的解答。要求学生在调查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和带教老师沟通,并将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带回课堂一起和老师、同学们讨论。参与社区教学的老师平均23天即召开学生讨论会,把同学们在实践调查中遇到的问题汇总起来进行讨论,各组同学互相交流各自情况,帮助大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使调查可以顺利完成。

社区现场实践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在现场,边学边干,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也加深了学生对社会医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了理论联系实际;社区实践还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研究素质[3]

2.教学效果。社会医学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社区现场实践完成后,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成绩分析以及社区实践基地评价等,对社会医学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1)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成绩明显提高。通过与学生交流及现场问卷调查发现,90%上的学生都较支持这种教学方式改革,认为这样不仅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是给了他们积极思考、表达自己观点和想法的机会,使他们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更加深刻、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固。成绩考核也显示,学生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实行教改前的学生,说明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

2)着重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掌握独立开展群防群治的基本技能。社区现场实践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实际工作能力,知识上收获比较大,也比较扎实。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讨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均有所提高。

3.不足与期待。现阶段,我校社会医学教学模式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在教学改革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如师资的问题:规范地建立社区教学基地需要一定的师资力量,我校就是由于师资的原因迟迟未能很好地开展教学基地建设;经费问题:学生参与社区实践缺乏资金的支持,只能在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中试行,而大批学习社会医学课程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未能获益;当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协调解决。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如何构建适合我校的社会医学教学模式更值得我们探索。 参考文献:

[1]李鲁.社会医学[M].4.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12.

[2]吴俊端,陆焯平,张志勇.构建社会实践平台培养预防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J].中国高医学教育2008,(11):17-18.

[3]陈吉轩.课外实践与预防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09,(8):770-772. [4]马维红,李琦.新医改背景下全科医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探讨[J].广西医学201109.

[5]刘典恩,井西学,郭洪伟.KAQ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定位[A]//第六届全国医学医学相关专业教材建设研讨会暨卫生事业发展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

作者简介:张雷(1973-),女,河北医科大学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社会医学、全科医教学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fpW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