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唯理论与经验论》,欢迎阅读!
![唯理论,经验论](/static/wddqxz/img/rand/big_92.jpg)
自从14世纪末以来的文艺复兴,一直到16世纪的宗教改革,逐渐使得人们由传统的理性摆脱信仰的束缚,随之开创了西方近代哲学。而对于人类而言,显然获得知识的方法只有两种,一种是归纳;另外一种是演绎。在中世纪占据传统的是经院哲学,后期主要以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占据着统治地位。 经验论代表者:
John Locke George Berkeley David Hume 一、经验论
面对这样的形式,由英国的培根率先提出了人类的知识起源于归纳,他作为近代哲学的开创者之一而永载史册。他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不依赖于抽象的概念,也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自然世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活动,万物都是有最小的微粒而构成的。而对于任何一个物体而言都是由着这些微粒而构成,并且事物的本质决定于构成它的各个部分的性质,总体是由各部分共同决定的。构成了的事物所具备的“形式”也就可以成为“规律”,我们渴望了解事物的本质规律,就必须从它的最基本性质来了解。培根认为我们对于事物性质的感觉构成了我们的经验,通过视觉、触觉等等,将这些感觉认识归纳起来,从而形成比较理性、深刻的认识。培根开创的经验方法论,为随后的英国哲学家所继承,并将它进一步拓展的是著名哲学家约翰·洛克。
作为世界最优秀的政治学家约翰·洛克,他的哲学观点同样影响深远,在洛克看来,人的知识最初如同一块白板一样。是经验将它逐渐积累,从而形成一系列丰富的观念,共同构成了对于世界的认识。洛克强烈反对笛卡尔的天赋学说,他反对人具备天赋的理性观念,他说,纵然在开始运用理性的同时就能发现一系列公理,也不能证明它是天赋的;并且即使我们知道那样公理,并开始运用理性的时候,同样不能证明它就是天赋的。因为任何的观念都是不会由生来就具备的理性推导而出的,不然就不会有人们有个各种各样的观念了。他认为人的知识起源于感觉和反省,作为最基本的“简单观念”,而感觉是由于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所得到的结果,对于反省是由于人心在反省自己内面的活动时所得到的。前者如同味觉,视觉等等,后者如同对于事物的忧惧,欢喜等等。而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简单观念”复合起来,并且加以综合或者抽象便构成了“复杂观念”。洛克例举了“复杂观念”包括三类,分别是:情状、实体和关系。而我们常见的很多观念都是“复杂观念”,例如,美、感激、军队、宇宙等等。
紧随洛克之后的另外一位经验主义哲学家是贝克莱,作为英国国教的大教长,他的哲学同神学联系非常紧密。在贝克莱看来,世界上的物质凡是能被感觉辨认出来的我们才能定义它存在,否则就不能肯定它是存在的。而我们对于事物的存在也仅仅是一个观念而已,任何概念只要不是我们的感觉或具体的认识而得到的,都是虚构。因此,他提出物也仅仅是观念的复合,并举例说,我们通过触觉了解到软、硬、熟、热等概念,从而判断事物的存在,并加以分辨而得到命名。由此,一切物体的存在都离不开能感知它们存在的心灵或者说就是存在于心灵之中。他便得出结论,“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这样一个经典的语句。然而他还说,即是当我们不在感知物体时候,因为有无限精神实体的上帝存在,所以它仍然是存在着的。
经验主义的最后一位代表者是著名的政治学家和哲学家大卫·休谟,他生前以著名的历史学家而闻名西欧。他同贝克莱一样,只承认感觉经验的存在,并且把感觉经验统称为“知觉”,然后把知觉又分为印象与观念。对于印象而言,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感觉印象,一种是反省印象。这是与洛克的哲学很有相同之处,最初的印象一种来自于感觉刺激,随后在印象刺激我们知觉之后,留下了一个复本,复本称为观念。当观念恢复到心中,产生的欲望、厌恶等情感,又可以成为反省。他反对先验的实体概念,他认为实体印象确实存在着的,但是必然从反省印象中产生出来的。并且全部的观念都是由印象复现而来的,这是他一贯坚持的原则。更为重要的是,休谟反对因果的结论,在他看来,原因和结果链接的只是两个现象,而这两个现象之间的因果是无法肯定确实存在着的,仅仅是由于“恒常会合”的人的经验而已。他的这个怀疑论,引发了后世的严重争论,讨论归纳法的确定性问题,最终一直引申到卡尔·波普的否证主义,可惜西方的哲学家至今都没有完全恰当地解决。 二、唯理论
唯理论代表者:
René Descartes Benedictus Spinoza Gottfried Leibniz
以英国哲学家为代表的经验论吹响了近代哲学的号角之后,而真正引导人们从经院哲学的桎梏中摆脱出来还是来自法国的哲学家笛卡尔。他是一名出色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所以他非常相信科学推理的能力。他的哲学也是建构在演绎和推理的方法之上的,他首先是普遍的怀疑观念,我们可以对世界的万物和概念进行怀疑。然而,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我们是无法怀疑自我的存在。因为,一旦我们连“自我”都怀疑了,那么这样的命题都没有意义了,怀疑是由自我而发出的。只要我在怀疑,就表明我的思想活动是存在着的,那么我也是存在的。这就是他所说的“我思故我在”原理,也是他所说的研究哲学的第一原理,他接着由第一原理出发,推论出上帝的存在。我们在怀疑,表明我们不是完满的,也就不是万能的;既然不是完美的,那么完美的观念必然不是由自我建构起来的,而完满、全知的概念就只能是上帝的属性。所以,上帝的存在是由此证明的,而上帝的存在便可以推导出万物的存在了。所以,我们看到笛卡尔得到了三个概念:自我、上帝和万物,由此可以知道自我也就是心灵,就是精神;而万物作为具体的物体而存在,从而共同构成了上帝的两个属性。他把物体和心灵分为两个不同的实体,彼此无关,物体代表者广延,对于时空的占据,而心灵代表思维,代表着意识。
继承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哲学是荷兰的哲学家斯宾诺莎,他生前和生后都以完美的德行而备受称赞。他认为世界上只具有一个完备的实体,那就是上帝,而任何个体都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一个特殊形式,他把它称之为样态。任何个体都代表其中的一个具体的属性而已,并且任何两个样态之间也是和谐一致的。他反对笛卡尔的二元论,根本不存在什么思维和广延之间的区分,它们都是上帝的属性而已,作为整体的代表而已。上帝作为实体存在是,广延的,无限的,整体的,统一的,并且通过自由表现出来,而个体都是有限的,具体的,多样的。 将这种理性主义进一步发挥起来的是德国的莱布尼茨,他和牛顿分别创立了微积分。他认为宇宙是由无数的微粒所构成的,他称之为“单子”,单子不可分,然而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就是上帝。然而每一个单子也是具有本身的能动性,具有内在的“欲望”动力。
每一个单子构成一个封闭的存在物,并且不会受到其他物体的影响,具备自身的精神,相互协调着形成完美的上帝。并且他所认为单子并非具备时空的广延,而是机械的重复。 三、结论
以大陆为代表的唯理论强调一种先验的、客观的存在,而以英国哲学家为代表的经验论强调知识起源于经验。于是,就有了前者注重演绎,后者强调归纳。从而造就了两派的分裂和对立,直到康德开始,他创立了二分论,认为知识一种起源于先验判断,另外还具备经验知识,康德并且把物体分为自在物与显现物,从而避免了两者的完全对立。遗憾的是,康德并没有完美综合这两部分知识,并且不断遭到后世的诘难。 而唯理论代表的理性主义开辟了演绎法的大陆学派,从而与后世经验派一直到实证主义的英美学派互相对立,其中最具有理性主义色彩的要数列维-施特劳斯开创的结构主义。而很多哲学家也互相利用两个学派,例如作为著名的新实证主义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就很欣赏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并且开辟了逻辑原子主义的学派。遗憾的是,大多数的新实证主义者都反对演绎法,特别以石里克,卡尔纳普的逻辑经验主义,明显反对任何的不恰实际的预定论。并且一直到英美盛行的牛津学派到奎因的逻辑实用主义都是反感大陆的一套方法论;而大陆以胡塞尔的现象学一直到存在主义、解释学更是拒绝采纳英美的经验主义归纳方式。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fm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