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案及教学反思

2023-04-10 22:43: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案及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教案,反思,秋天,怀念,教学
《秋天的怀念》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7922日周五上午第一节 朱杉杉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掌握文中生字词

3、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母亲形象 4、体会母子情感 学习重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母亲形象 2、体会母子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呢?(秋天)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四季的美景,在《雨的四季》中我们也领略了秋雨的独特的美。(同学们回答) 是啊!秋天硕果累累,大地丰收,给大地穿上了一片金黄,是那么的美好。然而在作家史铁生的心里,秋天却弥漫着无限的伤感,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家史铁生走进秋天的故事。大家翻开课本20页,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秋天的怀念》,作者是谁呢?史铁生。(板书《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掌握文中生字词(音形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形象 4、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怀念、忏悔、自责 三、作者简介

同学们,通过预习,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作者。(生说师补充) 史铁生,(原籍河北涿县)生于北京,作家。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作品。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主要作品有《命若琴弦》、《老屋小记》、《往事》。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随笔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 四、写作背景

史铁生的母亲是一位活得很苦的母亲。在史铁生二十六岁时(双腿瘫痪的第六个年头)母亲因肝病去世,当时才四十九岁。因母亲早逝让史铁生感到母爱的珍贵与厚重。所以在史铁生的许多作品里,都写到他的母亲。《秋天的怀念》便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 五、检查预习

找两个同学读“读读写写”的生字词,纠正,并在黑板上强调正确的或易错的重点字词,多音字。告知学生下节课检测。 补充词语释义:

1)翻来覆去:来回翻身,一次又一次一次,多次重复。 2)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来回地说。

3)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六、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浏览课文,找文章围绕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照料谢了几件事?



1


1)“我”发脾气,母亲抚慰我 2)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 3)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4)母亲临终嘱托

2、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北海赏?(具体明确在哪里)

第一次:母亲说:“听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我”说:“不,我不去!”

第二次:母亲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我”说:“什么时候?”母亲喜出望外。

第三次: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花,各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3、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标画出发生变化的语句) “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要好好儿”(再生) 4、那么,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产生巨大的转变?母亲

5、那么,母亲是如何做的呢?是如何体现的?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但她更爱儿子?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央求般的神色。”

“喜出望外......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七、课堂小结

好,我们这节课学习到这里,串知识点。本文以看花为线索,回忆了三次看花的经历:第一次,母亲带“我”去,“我”没答应;第二次,母亲要带“我”去,“我”答应了,但母亲却不能同去了;第三次“我”和妹妹一起去看花。 借此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同时表达“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八、布置作业

课下作业从细节中去寻找“我”的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如何表现母爱的?

再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平日里生活中你的母亲为自己做的点点滴滴的事,给母亲写一封信。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拒绝

三次看花 同意 母爱的伟大

主动 “我”对母亲的怀念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ffd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