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粤语与古汉语词汇(主张用粤语读古诗文,用北京话读古诗有点怪怪的)》,欢迎阅读!

粤语与古汉语词汇
留较多古南越语底层成份
古代南迁到岭南地区的华夏族与南越族土著长期杂居,彼此间语言、文化、习俗等各方面不自觉地相互渗透。粤语本身是由古华夏语和古南越语的混合语发展而来,因此它同时具有古华夏语和古南越语的特徵。现代粤语中仍然含有南越语的底层成分,多表现在辞汇方面,在语法上也有一些遗存。现代粤语跟现代壮语在日常用语上接近或相同的常用词有不少,这些词明显不是汉语来源,可能为古百越底层遗存。也有另一种看法,指粤语不是汉语,而是百越语。
例如,如表示「这」的意思的粤音(/nei/)常被写成「呢」字,该词在壮侗语、苗瑶语族等诸语中广泛存在,语法功能完全相同。有人认为该字可考的源头为「尔」,中古汉语唐音读作/njiɛ/ ,但相比壮侗、苗瑶诸语表示「这」的nei/ni,这种观点明显显得牵强。
再如,粤语表示「欺负」的「虾」(/ha/),武鸣壮语与粤语完全相同,西双版纳傣语是 /jam ho/,黎语加茂方言为 /hɛ/。除粤语之外没用其他汉语族语言有这个词,古文献亦不存在;
粤语表示「痒」的「痕」(/hɐn/),连山壮语中为 /hom/,武鸣壮语中为 /hum/ 或 /hɐn/,傣语 /xum/,临高话 /kum/; 粤语表示「拧」或「折取」的「搣」(/mit/),南壮语、榕江侗语跟粤语完全一样都是 /mit/,布依语、北壮语、毛南语、泰语都为 /bit/,傣语为 /bip/,黎语为 /miːt/。不过,现江西省南昌(豫章)的王家洲(村名),用手折断(东西)发音也类似,莫叶切,入声, ;
粤语表示「点头」的「岌」(/ŋɐp/),北壮语为 /ŋak/,南壮语为 /wak/,傣语为 /ŋɔk/,泰语为 /ŋup/,侗语为 /ŋap/,黎语为 /ŋut/;而此字本身也表示摇动。
粤语表示「倒塌」的「冧」(/lɐm/),北壮语、毛南语跟粤语完全一样,泰语为 /lom/; 粤语表示「跺脚」的「揼」(/tɐm/),壮语与粤语完全相同,黎语为 /tom/;
粤语表示「摇晃」的「擙」(/ŋou/),北壮语、毛南语、侗语为 /ŋau/,南壮语为 /ŋau/ 或 /ŋu/,临高话为 /ŋɔu/; 粤语表示「思考」的「谂」(/nɐm/),南壮语与粤语相同,北壮语为 /nɐm/ 或 /ʔnum/;字义的另一个说法也来自於字本身的结构,「訁」字边 加 「念」字组成的思考。
粤语的这类古南越底层词举不胜举,在现代壮侗语里面都可以找到系统性相同或相近的词,而且这类词多数都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基本词汇。 保留较多古汉语用词
粤语保留相当多的古词古义,而且现代粤语仍然有较高使用单音词的倾向。一些被粤语使用者视为通俗的字辞可在古籍中找到来源,而在官话中已经消失不再使用。
第一及第二人称用「我」、「你」,与官话相同,但粤音「我」(ngo5)更保留了中古汉语唐音(*ngɑ )之疑母(ng-)。第三人称不用「他」,而是继承了东晋南朝的用法,跟吴语一样使用「渠」,现代粤语写作「佢」。复数人称不用「们」,而是上溯至端系的同源形式 [taʔ] 或 [ti](现代粤语写作「哋」,本字为「等」)。
粤语用「系」而不用「是」来代表正面答覆,「系」是明清小说中常用字,其粤音(hai)与日本人正面答覆时的单字发音(はい)基本相近。
在《诗经》、《尚书》等古经典作品中,不少用词亦在现代粤语中惯常使用。例如,句未助词「忌」(现代粤语写为「嘅」字),在《诗经·国风·郑风·大叔於田》有「叔善射忌,又良御忌」的表述; 阴骘(常被写为阴质)语出《尚书》:「惟天阴骘下民」,指埋没良心。在文言文和现代粤语中,「卒之、畀」都等同「终于、给予」的意义。古代常用的「文钱」,粤语也保存了「文」的用法,但常被写为「蚊」字。「寻日」(昨日)的「寻」可追溯至东晋陶渊明的《归去来辞》「 寻程氏妹丧於武昌」中的「寻」,解作「不久前」。「几时」(何时)、「几多」(多少)可追溯至苏轼的宋词《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而在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粤语亦会借用古语作引伸,演化成新的意义。「牙烟」(正写「崖广」)原意为「悬崖边的广」(「广」即是小屋,与简化字无关),后引伸为危险。
「走」字的本意为「奔跑」(两脚交互向前迅速跃进),但在官话中已转义为「步行」。粤语中,「行」就是步行,
而「走」则保留了古汉语中「奔跑」的意思。又如官话用「吃(吃)/喝」,粤语用更古老的「食/饮」(粤北也有用「吃」,或写成「吔」),用法与《论语.学而》中「君子食无求饱」一致。动词「来」,粤语会用「莅」(常写作「嚟」),即「欢迎莅临」的「莅临」。
再如「打甂炉」(吃火锅,常写作「打边炉」),「甂炉」为一种古炊具;日常炒菜用的半圆型炊器,古代称为「釜」,粤语和客家话用「镬」,官话用「锅」,闽语用「鼎」。
粤语用「謦欬」代表聊天、闲谈,是古汉语的用法,在《列子》《庄子》等古书都可找到例句。(「謦欬」因常被写作「倾偈」,也有人认为是来自僧侣说教「讲佛偈」。)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fe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