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自觉角度试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思路

2023-07-14 21:39: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文化自觉角度试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思路》,欢迎阅读!
手工艺,传承,自觉,思路,角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化自觉角度试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思路

作者:赵凤阁 周怡

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7

要:在全球化的今天,传统文化的输出在国家软实力竞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传统手工艺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凝聚了一个民族从古到今在创造自身文明的造物实践中的智慧与精神光辉,是民族文化创新的源泉。目前我国传统手工艺的传承现状喜忧掺半,如何对我国传统手工艺进行更好的传承,是一个十分具有现实意义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国民对传统手工艺的文化自觉无疑是进行传承的重要一步,本文将其视为一个突破口来探寻传统手工艺传承的新思路。

关键词:文化自觉 传统手工艺 传承 教育 一、从古代到现代:被弱化的传统手工艺

谈到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传承绕不开传统手工艺的没落这一话题,它揭示了手工艺在传承过程中将面临的问题。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没落既有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又有民族思想和时代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是最根本的因素,即工业文明的冲击使作为封建经济产物的传统手工艺失去了旺盛生长的土壤。自鸦片战争后,外国工业文明随着殖民势力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经济逐渐解体,与传统社会的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传统工艺,不可避免的要面对近代工业机械的、批量化生产方式的冲击,在日用品生产领域,传统工艺几千年一贯的个体的手工的生产式,必然要被大工业取代,从这时起,传统工艺的前途就被宿命地决定了。[1]

其次,传统手工艺的衰落也有由来已久的民族思想因素,即古代重道轻器的传统思想对手工艺的弱化。既有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的传统;又有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子张》)的社会认知。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工艺都被看做是雕虫小技而不受重视,以至于对古代技术进一步发展成为科学以及现代中国工艺美术学理论建设都起着意识上的阻碍作用。

最直接的导致传统手工艺衰落的时代因素,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据民俗学家潘鲁生的研究,当时中国成立了手工业管理局及手工业联社,宗旨是组织手工业劳动者自产自销或以合作社的形式集中销售让手工业者多得利润。但八十年代进入改革开放后这种格局被打破,在此之前的一个时期中国的工艺品出口量为创收外汇起到了关键作用。政府十分提倡此类工艺品的生产。这个时期许多工艺作坊扩大规模成为工厂,传统手工艺也开始产业化。大批的手工艺人被聚集在工厂里,手工艺品类被分类并进行批量生产,集中进行手工艺品的加工,当时的主要销售对象就是西方国家的消费者。八十年代后情况又有变化,手工艺人从工厂回到作坊,工艺品的贸易公司和工艺品公司、工厂相继倒闭,新兴个体厂商出现,但工厂化转入了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坊化的过程。从那个时代起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就进入一个尴尬境地,在经济发展的浩大浪潮中变得与当时中国时代精神格格不入。 二、正视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由上节论述可知,从古至今中国传统手工艺衰落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忽视了作为造物艺术的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与精神价值。时代的造物作为用具,也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者和消费者、技术和艺术、实用和审美等关系所体现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2]人类文明的创建始于造物实践,传统手工艺是这一实践的直接体现,是不同时代文明的产物,携带着一个民族最为根本的生生不息的历史文化基因,是一个国家立于全球化文明冲击时能够和而不同保持民族特色的文化底色。

日本民艺学之父柳宗悦曾说:如果工艺的文化不繁荣,整个文化便失去了基础,因为文化首先必须是生活文化柳宗悦在传统手工艺中看到了哲学上的精神指导意义,以及在宗教和美学上对于社会稳定和文化发展的独特作用,这一认识也在日本的工艺文化对日本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驱动力中得到了验证。我国若要实现传统手工艺的复兴,必须要认识到其在精神以及文化意义上的重要性,而不是仅仅作为经济工具来评价传统手工艺的价值。 三、文化自觉与传统手工艺传承

文化自觉是借用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3]文化自觉即是文化自我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而言,意味着寻根与创新的必经之路。培养传统手工艺的民众的文化自觉,教育社会的认知导向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作为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方式,对于文化自觉有决定性作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教育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入手。首先是通识性教育,特点是受众的广泛性及授课内容的基础性,教育对象是基础教育的中小学生以及社会人员等。目的是广泛促进民众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了解与认知,成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传教士。其次是传统手工艺的专业性教育,其特点体现在受众的选拔性和课程的专业性,以及教学的地域性规划。这里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引入专业性传统手工艺人才与大师进行授课教学,培养现代的高素质传统手工艺专业人才;另外,在保存传统手工艺的地域,依靠地的传统手工艺基因,与政府的扶持相结合,将原汁原味的传统手工艺传承下来。

再者,就是社会认知的导向的建设,即通过多种途径让大众接触到并喜爱传统手工艺,让传统手工艺渗透到大众生活中去,这也是传统手工艺的生命力之源。有了对传统手工艺劳动技能的真切感受与了解的公众基础,才会培育出对真正有价值的传统工艺的接受和消费市场,传统手工艺的保护才有可能具有活力和发展空间。[4] 四、结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一部分,是提炼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过程,觉是为了自主,取得一个文化自主权,能确定自己的文化方向[5]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离不开教育实践以及对公众的文化素养和消费观念的认知引导所创造的文化自觉环境。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需要在文化自觉中才能更好地筑牢民族文化根基,同时这对于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及提高国家文化输出的竞争力甚至国际影响力都有着战略性意义,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杭间.民生与工艺传统技艺在现代的遭遇[J].读书,199805. [2] 陈晓鹂.产品形态语言成因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3][5] 费孝通.文化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6.

[4] 高小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公关文化服务[J].文化遗产,20091.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feA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