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识燕归来

2023-05-22 19:30: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似曾相识燕归来》,欢迎阅读!
似曾相识,归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似曾相识燕归来

作者:闻冠军 幸晓艳

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06年第12

当前,作文训练都提倡创新,要求学生写个性文,但从实际来看,效果却极其有限。毕竟思维敏捷、文学素养高的学生少之又少,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能写出中规中矩的文章已是相当不错了。

高考考场作文,是短时间的速成之作,必须倚马可待,立等可取。不仅要求速度快而且要求质量高,考生在短时间内,写出质量高能够引起阅卷人兴趣的好文章,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模仿了。

学生习作始于模仿,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模仿就是学习借鉴。古人说得好,太阳之下,没有新东西。吕叔湘说:一个人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张志公先生也说过:模仿是写作的必由之路。这些话很有见地。一切创作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是为了进一步的创造和发挥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在无法中求有法,然后再走向无法的必由之路。历史上因模仿而后脱胎的大家不胜枚举。从董西厢到王西厢,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到鲁迅的《狂人日记》,从托尔斯泰的《大雷雨》到曹禺的《雷雨》等等,都是作家们用模仿的方法创作出来的伟大作品。秦观写过佳句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其实是模仿温庭筠句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所得。对秦观的模仿,王国维赞曰:“虽自此脱胎,而实有出蓝之妙。不难设想,如果秦观不模仿,难能有此神来之笔。其实,胜于蓝之青,何尝不是取之于蓝,作家在未成为作家之前的写作几乎都是从模仿起步的。古人吟诗是这样,今人作文也是这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近几年,有许多高考满分作文被读者揭发为抄袭之作,我们不妨把这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都拿来读一读,也许会发现有很多似曾相识之作,有的文章只是简单地变换了一下标题。这些满分作文是不是都是抄袭之作呢?考场上,短短的十几分钟时间谁能构思出文质兼美的佳作呢?就是那些知名大作家也未必能做到。这就告诉我们广大考生:作文模仿没有错!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作文模仿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绝不等同于抄袭。模仿与抄袭有着本质的不同,应将模仿写作与模仿创新联系起来,对模仿写作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我们认为,抄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字不漏地全文照抄;将范文的主要情节内容拿来放在自己的作文中,稍作加工而成;按照范文的结构或表现手法来写作的文章。而我们所说的模仿,应当是不取亦取,虽师勿师。即虽吸取它的长处,又不是完全照搬;虽以它为师,又不受它的限制。也就是说,要在模仿中求创新。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欧阳修学韩愈的文章,而他所作的文章全不像韩愈,这是他在唐宋八大家中所以能独树一帜的原因。他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韩愈的诗,而所作的诗很像韩愈的诗,这又是他在宋诗中之所以不能独成一家的原因。当代艺术大师齐白石所说的学我者死,似我者生,也是对模仿的精辟阐述。

因此,所谓模仿,应当是从某篇文章得到诸多启示,然后去构思自己的文章。模仿应当是经过消化、吸收,借他人之法为我所用,是照猫画虎借鸡下蛋照猫画虎,画出的是虎而不是猫,借鸡下蛋借来的是鸡,下的却是蛋。模仿贵在继承和创新。由此看来,那些内容相似的高考满分作文是模仿之作,也是创新之作。

模仿固然可行,但必须注意几个问题:模仿的作文必须限制性不强,写作范围宽泛;模仿的原作与作文题意相符;原作品适应性较强;模仿原作应灵活多变,要对原作的材料加以改造,不可生搬硬套。

模仿的方式很多,我们每个考生都学过大量的优秀课文,课外阅读过大量的优秀文章,有很多的素材积累,这些都是临场模仿的蓝本。考场上,我们可以仿其开头,力求别出心裁;仿其结构,力求合理严谨;仿其结尾,力求出奇制胜;仿其构思,力求新颖巧妙;仿其语言,力求生动活泼;仿其立意,力求高屋建瓴。

不要抱怨自己才能平庸,不要感叹自己阅历肤浅,只要我们善于模仿,在模仿中创新,在创新中模仿,一定可以在考场上写出令人满意的好文章。 [作者通联:湖北郧西三中]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fTL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