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外阅读与积累的思考

2023-02-21 10:43: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课外阅读与积累的思考》,欢迎阅读!
课外,积累,思考,关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关于课外阅读与积累的思考

作者:刘玉玲 魏耀明

来源:《语文教学研究(综合天地)2009年第04

六个一工程,是笔者在《语文教学研究》上读到的一篇出自一线教师之手的论文中的做法,在课外阅读与积累方面要求学生每日要做到六个:每日摘选今日格言、名句;背诵今日小诗(或词曲);坚持今日一说;不忘今日一读;勤习今日一练;坚持今日一写日记。

勿需多言,这种加强学生语言积累的做法在当今语文课外阅读与积累的开展中渐趋主流态势。因其成效显著,所以在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之后,迅速以星火燎原之势推广开来。于是,学生们又有了一项新的任务:课外阅读,读课外读物、写读后感、摘录词句、背诵名家名篇……忙得不亦乐乎。

更有甚者,有的老师要求学生背诵大量的作文。笔者在参与中考阅卷时,曾亲见戏剧性的一幕:一篇文笔俱佳的考场作文让阅卷老师啧啧称奇,欲给满分。上报给审阅老师时,却发现此文乃是高中课本上一篇课文,被分毫不差地复制下来。而且近年的大大小小的考试阅卷中,此种复制作文频频出现,甚至有多人同写一篇作文。这也充分说明背作文与教师在课外阅读与积累方面的极端行为密不可分。

显而易见的,以上的无论哪种做法都是语文课外积累存在的误区,是对新课程标准中大学生的语文阅读与积累这一目标的误读。这种带着极端积累方式的阅读,对学生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

第一,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积水成渊原无可厚非,但学生在每天的课内学习之外,还要应对这一系列必做的工程,减负只能成为奢望。

第二,课外阅读,强调的是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在背、抄、写中,能培养学生什么样的阅读兴趣?而且当成必读的作业,学生为完成任务而读,这与课外阅读的初衷相违背,必然降低阅读质量,达不到开展课外阅读的目的。

第三,背作文实质是一种变相的抄袭,先且不论作文的水平与名家名篇相比,可背性有多大。单单从对学生品德的影响来看,学生们因为抄袭取得暂时的成绩,尝到甜头之后心理上会对这种错误加强,从而产生投机心理,对学生正确课外阅读与积累产生负面影响。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能力、写作能力、思维与想象能力的培养前景令人堪忧。开展课外阅读与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必然落空。如不及时纠正,这不但会给学生造成终身遗憾,更是中学语文基础教育的悲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用一句俗语来说,这是在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在卖应试教育的汤药。究其根源,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教师难辞其咎。在课程改革中,有些教师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观念,热衷于功利目的;或者自己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尽快学习与适应,从而导致错误的出现。当然,在课外阅读与积累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做法,如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进行等等。这些好的做法都是众多语文教师经过探索与实践得出的宝贵经验,才是值得推广的好的做法。

那么,如何把握课外阅读与积累的度?让学生即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完成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目标,又能读有所获呢?这个问题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研究课题,涉及到语文阅读教学、学生的认知心理等各方面。笔者在这一问题上也颇为困惑。但最近读到的一篇文章让我豁然开朗。一位老人每天都读《圣经》。他的孙子问道:爷爷,我试着像你一样读《圣经》,但是我不懂得《圣经》里面的意思。这样读《圣经》能有什么收获呢?老人说道:先用装煤的篮子去河里打一篮子水回来。

孩子照做了,结果每次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最后老人提示孩子看打水的篮子,已经与先前相比干净了许多……

竹篮打水并非一场空!我们的课外阅读与积累,何不也学一学竹篮打水?只要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到快乐,人性得到升华,为什么非要用那么多的工程来束缚他们呢?正如王元骧所言:没有任何其他意识形态对于人所产生的影响像文学作品所唤起的审美体验那样,使整个心灵都得到如此深刻的触动,产生如此强烈的影响,获得如此全面的滋养。

让我们再次研读新课程标准对语文阅读的要求,或许会有不同的理解与体会。新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课外阅读抓得好,对学生帮助很大。文章写得好的学生恐怕都得力于课外阅读。所以,不论是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还是借鉴专家对课外阅读的论述,我们都要用正确的做法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六个一工程虽然会在近期出现显著的效果,但如果我们教师,更应该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不图一时之利。那么就做一回竹篮打水,空一时而利学生一世。

刘玉玲,魏耀明,中学语文教师,现居山东临清。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fKv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