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乡土中国》读后感1500字 》,欢迎阅读!
《乡土中国》读后感1500字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主要收集了40年代后期先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任教时所讲的关于"乡土社会学";的14篇文章。近日学有余闲,我又一次拿起这本薄薄的小册子细细品读,竟另有一番收获,于是草拟成文,和众位学子齐分享。 第一篇?乡土本色》中有两句话,一句是"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练出来的结果。";另一句是"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它们凝练而充斥意蕴,引发了我的深思。
这两句话表明了什么呢?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徙是变态。在中国,农民长久以来聚村而居,因此乡土社会人口的流动率相当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十分稀疏,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为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具备了奥妙的特点:每一个孩子都是被长辈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的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了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在熟悉的乡土社会里,乡民之间在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频繁地、长时期地接触,天长日久生出亲密的感觉,并且,这份亲密的感觉会使人和人之间获得天然的信任。在熟悉的乡土社会,彼此间无条件的信任来得似乎没有根据,但却是最可靠的,它已经成为了深入乡民骨髓的规矩。比方,我们今天依然常常在农村听到这样的话:"我们大家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行了,还用得着多说么?";万一多说甚至像现代社会一样怕口说无凭,必须得签个字、画个押,那乡民恐怕就要说:"这不是见外了么?";
熟悉此后亲密、信任,这和"自由";有什么关系?
这就要提到费孝通先生?男女有别》一文中的观点:"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馈。";"亲密感觉和冲动性的感情不相同的。它是契洽,发生持续作用;它是无言的,不像感情奔放时铿然有声,歌哭哀号是冲动时不缺的配合。";这两句话表明了解是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亲密感觉是一种"了解";,熟悉也是一种"了解";。乡土社会中,各个人之间有着高度的了解,知根知底了,熟悉的、亲密的、信任感觉便产生了,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稳定的社会联系,并且,这种社会联系到某种程度会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即乡民之间无条件的信任已经内化为乡土社会的礼俗之一,成为乡民自然而然的行为了。 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标准,而传统正是维持礼的这种标准。?礼治秩序》有言:"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标准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想到这里,乡土社会中"熟悉亲密信任自由";的开展规律已然明晰,但是我们不妨进一步思考此种社会学规律和当代大学生的关系。
我思考的结果是乡土社会中"熟悉亲密信任自由";的开展规律与"学而时习之";的古训有共通之处。 ?论语-学而》有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在这里,"学";是学习,"时";指的是时间,"习";即温习、实习,"说〔悦〕";就是内心快乐、喜悦的意思。与上文所讲的社会学的理论相对应,"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时习";是经常性的、无数次的陶练,"说〔悦〕";是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在最初学习了知识之后也应该按照一定的时间常常去温习它、实习它,让原本陌生的知识在脑海里和我们的思想经历一遍一遍的摩擦之后熟悉起来,产生一种亲密的感觉,此后与我们的思想融会贯穿,构成稳定的知识结构。这时,我们对脑海中的知识是充沛信任的,它们已经从书本上融入到了我们的记忆、思想和性格里。经历过如此学习过程的人必是锦心绣口、清词丽句脱口而出的,丝毫不受书本的束缚,这就到达学习层面的一种自由。此外,书本是文化的载体之一,通过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我们接触、理解传统的教化,并在不断熟悉的过程中对传统的教化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筛选,自觉地将精华局部内化为个人涵养的一局部,从而不自觉地指导自身的行为。这时,面对"尊师重道、孝敬父母、刻苦学习";等根本的社会道德,我们也能获得"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fJP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