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爱弥儿》后感

2022-08-21 08:57: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爱弥儿》后感》,欢迎阅读!
读《爱弥儿》后感
读《爱弥儿》后感



《爱弥儿》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该书于1762年发表,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它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爱弥儿》出版后轰动了整个欧洲,影响巨大。

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了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原则、内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爱情教育。虽然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但是,在当时,这样的教育思想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

可以说,通过对《爱弥儿》的阅读,大大地开阔了我在教育方面的视野,对《爱弥儿》里的教育看法,虽然不是全部认同,但是在不少方面对我来说,还是非常具有启迪意义的。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


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种自然教育,渴求的“个性解放”,这些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非常积极的教育意义,教育不应该脱离生活,更不应该脱离学生的实际,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并且学到与他们年龄相符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冰心曾经说过: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志忠也曾经说过:让孩子快乐地成为他自己。

现在很多家长甚至是教育工作者,一味追求孩子成龙成凤,似乎把学习成绩认为是与孩子唯一有联系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别担心、别操心”, 要自己的孩子在尽可能比别人少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知识的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戏时间。有个小品里的一句话对此就有讽刺的意味——“我要我的孩子戴着博士帽就出世”。很多学校为了考试教育,完全不管孩子的意愿,采取一味地采取“填鸭式”的“满堂灌”,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同样的道理,如果所传授的知识,不是学生乐意去学的,只是为了不违抗“父命”、“师命”而学,可以预见,其收效也是微乎其微的。我有时候想,到底是先出现教育还是先出现考试,两者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2008高考就有一名考生用白卷彰显了"逆反",我们就应该认识到如今的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爱弥儿》可以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贯穿卢梭论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观点,即按照儿童的自然天性进行教育我觉得: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幸福。现在的孩子们真正应该得到的是什么?孩子的童年是短暂的,如果把美好的童年挥霍在学一些他们不想学又不是必须学的东西上,像很多家长为了种种原因,除了平时学生放学后请家教“补充营养”,让自己的孩子拼命的学习学习那,周末还要把仅有的两天假期都占有,将孩子“淹没”于兴趣班,特长班,其结果,是相当可悲的。孩子的童真,孩子的“野性”和张力,通通被抹杀的一干二净;儿童的想象力是最为丰富的,同时也是最能够发展和体现的一个阶段,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什么——创新,创新来源于那里——想象。我们要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是千篇一律的只会读书的高才生?显然不是!是有个性的人才,是一个站在人群里也能轻易被发现的有闪光点的人。

反观自身,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们要做的,是怎么样把童年带给学生,而不是去剥夺,这样,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通过最有效的方式,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用最简单的方法,学到他这一年龄所应该掌握的知识。


这一点,正是现代教育对我们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的是感官体验带来的欢乐,游戏便是实现这一欢乐再好不过的手段了。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当不过的行为,在这点上跟卢梭的看法是吻合的,卢梭也认为一个孩子应该通过游戏保持着活泼的性格。我们不妨从前人的经验中汲取营养,有时候,并不是说,那个老师花了最多的时间在班级,在学生身上,他就是一个优秀老师。教育,也需要智慧。能够不占用学生过多时间,同时又能够采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乐于参与的教学方式,在其乐融融的互动中,在潜移默化中,将知识渗透给学生,何乐而不为呢?难道非要事倍功半,才值得称赞吗?我看未必!

前面说了,教育的目的,我觉得一定程度上来说,首先是为了让受教育者更加幸福,进而为国家,为社会贡献,使国家、社会也更加“幸福”。那么,怎么样的教育内容,才算是为学生未来着想的呢?我觉得,应该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会他最基本的生存,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要使用我们的器官,使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虽然年满百岁才寿终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来就丧了命,如果他一直到临死的那一刻都过的是最没有意义的生活的话,他还不如在年轻的时候就走进坟墓好哩。

而这些,并不需要我们去挖掘,我国的教育专家们,早已将它们写进我们的教科书里。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以这些教科书作为媒介,通过自己独有的方式,教会学生去体会生活,去思考,去发现美,去审视丑,能够通过思考发现活着的价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即使他将来做铁匠,也要是一位能够理性思考的铁匠。我想,这才是我们教育真正的价值所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摒弃传统观念,顶住“外行”的压力,冲破看人、用人的牢笼,以人为本,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个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童年,得到充分发展,成为具有独特人格魅力、会生活的人。这样,教育才会真正成功,中国的教育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fHi.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