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秋末:《浮生六记》中的钓鱼岛与琉球》,欢迎阅读!

秋末:《浮生六记》中的钓鱼岛与琉球
苏州清时散文大家沈复,也就是沈三白先生,他写了本《浮生六记》,生前无闻,死后显达,有点像曹雪芹和《红楼梦》的境遇。而《浮生六记》也有与《红楼梦》类似的后四十回相续的趣事。故《浮生六记》有小《红楼梦》之称。
现存的《浮生六记》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四记,一个是六记。“四记”也叫《浮生六让》,后二记只有目录,一叫“中山记历”,二叫“养生记道”,文已遗失。“六记”是六记,文史界一致公认,后二记是伪作,是有人代笔而成的。这个《浮生六记》,与《红楼梦》一样,应该署两个作者名,沈复与某某或某某某。可是,此位高鄂先生没有出现,文史界横考证竖考证,也没有考出来,只能付之阙如。
苏州文史、版本专家王稼句先生对此有过研究。他说,后二记是伪作,无可辩驳的证据,《中山记历》所述的时间,沈复先生却在苏州,并没外出。嘉庆五年,沈复三十八岁,《浪游记快》记道:“余与程墨安设一画铺于家门之侧,聊佐汤药之需。中秋后二日,有吴云客满偕毛忆香、王星澜邀余游西山小静室。”如果此时沈复在琉球,岂不有分身之术。再说,是年岁杪,沈复夫妇遭受摒弃,遗子嫁女,背井离乡,如果沈复刚自琉球壮游归来,尚有荣耀,绝不会发生如此变故。沈复确实随册封使节去过琉球,但不是嘉庆五年的那次,而是在嘉庆十三年,清廷册封琉球国中山王尚灏,沈复经石韫玉推荐,随正使齐鲲、副使费锡章出使琉球国。另有一证:《裁物象斋诗钞》中发现《长洲沈处士三白以浮生六记见示,分赋六绝句》,一记一绝,其五曰:“瀛海曾乘汉使槎,中山风土记皇华。春云偶住留痕室,夜半涛声听煮茶。”中山即琉球。
文史界也一致公认,《中山记历》虽是伪作,托名之作,所述却是有依据的,并非凭空想象、胡编乱造。文字水准有距离,但也说得过去,并非一落千丈、不忍卒读。有考证曰:《浮生六记》中的《中山记历》与《册封琉球国纪略》的基本内容是一致的。《纪略》是“史记”,是真实记录。郑逸梅晚年所刊《文苑花絮》有一篇《(浮生六记)佚稿之谜》,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华书局编辑王均卿曾要郑逸梅补写后二记,郑逸梅未答应,有这样的对话:“我当时婉谢着说:我是后辈,本应遵命,奈我文笔拙陋,碔砆难以混玉,且情节不知,更无从下笔。他老人家就说:请你不要谦逊,你的行文,清丽条达,颇有几分类三白处。至于《养生记道》,那是空空洞洞,可以随意发挥。《中山记历》,所记琉球事,有赵介山的《奉使日记》,便可作为依据参考。”后二记究竟谁写的,是否系王均卿自己所写,郑逸梅说不得而知。可以确定的是,《中山记历》的内容并非杜撰。有学者出书一一作了对应考证。
清嘉庆年间有墨迹本《记事珠》,中有《海国记》(有说系《册封琉球国纪略》初稿,也有说收在钱泳《记事珠》杂稿中的《册封琉球国记略》,其实就是《海国记》的佚文,是钱泳从沈复的《浮生六记》中抄录过来的),上面明确记载:嘉庆十三年(1808年),大清王朝颁旨册封琉球国王。此年二月十八日,正使齐鲲(太史)、副使费锡章(侍御官)、学者沈复等出京,同年闰五月二日,他们从福建出发,在左营副将吴安邦率兵弁220名护卫下,分乘二船一同前往琉球国。五月十一日,“始出五虎门。向东一望,沧茫无际,海水作葱绿色,渐远渐蓝。”五月十二日,过淡水。五月十三日辰刻,“见钓鱼台,形如笔架。遥祭黑水沟,遂叩祷于天后。忽见白燕大如鸥,绕樯而飞,是日即转风。十四日早,隐隐见姑
米山,入琉球界矣。十五日午刻,遥见远山一带,如虬形,古名琉虬,以形似也„„”。
秋末手头有一本《浮生六记》,连同《秋灯琐忆》,1995年作家出版社出的,目录中后二记置于附录中。钓鱼岛纷争起,秋末又翻了《六记》中的《中山记历》,看看文中钓鱼岛与琉球是怎么写的。《中山记历》是这样写钓鱼岛和赤尾屿的——
初九日卯刻,见彭家山。列三峰,东高而西下。申刻,见钓鱼台三峰离立,如笔架,皆石骨。惟时水天一色,舟平而驶。有白鸟无数,绕船而送,不知所自来。入夜,星影横斜,月光破碎,海面尽作火焰,浮沉出没,木华《海赋》所谓阴火潜然者也。
初十日辰正,见赤尾屿。屿方而赤,东西凸而中凹,凹中又有小峰二。船从山北过,有大鱼二,夹舟行,不见首尾。脊黑而微绿,如十围枯木,附于舟侧。舟人以为风暴将起,鱼先来护。午刻,大雷雨以震,风转东北。舵无主,舟转侧甚危,幸而大鱼附舟,尚未去。忽闻霹雳一声,风雨顿止。申刻,风转西南且大,合舟之人,举手加额,咸以为神助。得二诗以志之,诗云:
平生浪迹遍齐州,又附星槎作远游。鱼解扶危风转顺,海云红处是琉球。 白浪滔滔撼大荒,海天东望正茫茫。此行足壮书生胆,手扶风雷意激昂。 有两处值得注意:一处,钓鱼岛的外形描述亦一致,都说“如笔架”,“白燕大如鸥,绕樯而飞”与“白鸟无数,绕船而送”相似;另一处,“隐隐见姑米山,入琉球界矣”,是说到姑米山才入琉球,“海云红处是琉球”,是说钓鱼岛、赤尾屿不是琉球,太阳升起海天一际的地方才是琉球。
琉球所见所闻,文中多处记述了大量中国文化原素;为什么叫琉球,《中山世鉴》有记载,说此名是一位中国去琉球的使节朱宽起的,“于万涛间,见地形虬龙浮水”,始曰“流虬”。《隋书》作“流求”,《元史》作“璃求”,明复作“流求”。可见,中国与琉球关系密切,源远流长。也可以称作大使馆,文中称“天使馆”,馆中留下了中国历朝使节的遗迹。天使馆向西有中华署,有旗竿二根,上悬册封黄旗。仪门叫“天泽门”,明万历中使臣夏子阳题,年久已失,后中使徐葆光补题。署中“敷命堂”、“皇纶三锡”、“声教东渐”、“长风阁”、“停云楼”,为历朝中使所提。楼的砖瓦,楼中桌椅,皆仿中式。有诗云:“相看楼阁云中出,即是蓬莱岛上居。”
岛上久米村有孔子庙,文有具体描述:“堂三楹,中为神座,如王者垂旒搢圭,而署其主曰‘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左右两龛,龛二人立侍,各手一经,标曰:《易》、《书》、《诗》、《春秋》„„士之秀者,皆肆业其中,择文理精通者为师。岁有禀给,丁祭一如中国仪。”“久米官之子弟,能言,教以汉语,能书,教以汉文。十岁称‘若秀才’,王给米一石。十五剃发,先谒孔圣,次谒国王。王籍其名,谓之‘秀才’,给米三石。长则选为通事,为国中文物声名最”。有诗云:“洋溢声名四海驰,岛邦也解拜先师。庙堂肃穆垂旒贵,圣教如今治九夷。”琉球人嗜兰,屋前堂上置兰,把兰花叫孔子兰。
文中说,与一位称之寄公的谈玄理,颇有入悟处,遂与唱和成诗。法司蔡温、紫金大夫程顺则、蔡文溥,三人能诗,有诗人气质。程顺则著有《航海指南》,讲渡海事很是详尽。蔡温用力于古文,著有《蓑翁语录》、《至言》等著作,根植中国经学,有道学气。细细考究,他们学的是朱子,功力还较浅,未得精妙。
文中说,国王有墨长五寸,宽二寸。有老坑端砚,长一尺,宽六寸,上有“永乐四年”字;砚背有“七年四月东坡居士留赠潘邠”字,乃是前明受赐之物。国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fEm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