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第六章 教育制度》,欢迎阅读!

v1.0 可编辑可修改
第六章、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内涵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的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及其管理规则的总称。 教育制度的特征: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 当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方向是终身教育。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学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 2、学制的类型:
双规学制:欧洲的现代教育。一规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中学;另一规自下而上,结构是小学(后来包括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相连的中等职业教育)。
单轨学制:最早产生于美国,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有利于教育的普及。
分支型学制:苏联。学前阶段(小学、初中)是单轨,后段分叉,中学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畅通,这也是它的优点和特点。
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1. 从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从发展过程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义务教育延长到哪里,双轨学制并轨就要并到哪里,单轨学制是机会均等地普及教育的好形式;
综合中学是双轨学制并轨的一种理想形式,因而综合中学化就成了现代中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2.从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幼儿教育提前;小学教育缩短;初中教育延长;高中教育结构多样化;职业教育完善;高等教育多层次,多类型。
1
三、我国的学制 一)1902-1904
“癸卯学制”这是第一个在全国颁布实施的现代学制,直到辛亥革命时为止。仿效日本,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特点:
(1)学制过长;
(2)没有规定女子学堂的地位;
(3)将学校教育制度与科举制度结合起来。 (二)1912-1913 学制
1912~1913 学制,又称“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首先废除了清末学制的忠君尊孔思想,以“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作为教育的宗旨,提升国民素质,培养建国人才。初步奠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 (三)1922 年学制
1922 年学制,又称“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
该学制的教育目标是:(1)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2)发扬平民教育的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重国民的经济力;(5)注重生活教育;(6)使教育普及;(7)给各个地方留有伸缩余地。 (四)1951 年学制
1951 年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主要特点体现在:(1)重视工人、农民及干部的速成教育和工农群众的业余教育,体现了教育为工农服务的方针;(2)明确规定了职业教育在学制中的地位,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3)保证了一切青年都有受革命的政治教育的机会。
反映了建国后新民主主义“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文化教育精神,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五)50 年代末至70 年代我国学制的变更
在1958 年大跃进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提早入学年龄缩短学制、进行中小学十年一贯制等。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fDM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