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体验青少年社会工作》,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体验青少年社会工作
作者:余勐
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2期
[摘要]青少年是个体从家庭与社区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成长必定伴随着困扰,生理上的困扰、心理上的困扰以及社会环境造成的困扰,这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青少年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同样的,帮助其解决此问题势必成为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内容,本文主要以社会工作者的价值为主线对青少年“问题”及其矫治进行探讨。 [关键词]青少年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023-01 价值是什么?在某个领域中又将什么作为价值?作为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在面对青少年的问题时,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又要怎样来体现我们的价值呢?也许仅仅以一种泛泛的“同理心”“个别化”是难以负荷我们面对的青少年案主的需求的,那么本文将对青少年所遇问题与矫治中的专业价值进行讨论。 一、青春的视角与“问题”分析
青少年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青春期的个体与社会因素之影响,本文将从个体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环境三方面分别转换为青春的视角去审视青少年之困扰。 (一)生理上的困扰
从青春的视角来看,青春是懵懂的、缺乏知识的阶段。当身体发生变化的时候,个体会产生一种忧虑。如,女性在青春期胸部发育时,过快过早的发育会使其差别与同龄群体,那么,她会刻意地去穿紧身衣来抑制身体的变化。这是不正确的,显然是一种知识的缺乏。如果,在此时有相应知识的支持,这种恐慌将会自然而然地消除。
那么,可见青少年出现关于生理变化的恐慌一类的情绪,是由于对知识的缺乏造成的。 (二)心理上的困扰
生理的变化,伴随着两性心理的形成,两性自身会对自身性别有一定的认同,同时会对异性产生兴趣,或者说是好感,或者说是好奇。那么,在本不区分性别的同龄群体中,产生了性别的区分,对于青少年阶段的人来说,如何处理这种人际关系的变化将成为其能否顺利通过青少年阶段的重要考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针对中国的青少年来说,无论现代再怎样进步,传统的原则与道德是难以逾越的(就目前而言)。那么,对异性的期待或者排斥将会进一步激化,那么,面对这样群体分化,我们这些社会工作者需要做的就是给予其在处理两性关系上的正确指导。
由于两性关系的原因造成的朋辈群体间关系的失调仅仅是青少年所面对的困扰中的冰山一角。那么,对于心理层面上的困扰,则需要社会工作者帮助其进行心理调试。 (三)社会环境中的因素
人无法脱离环境而生存,环境作为一个体系而存在,人与环境间需要相互适应,相互调试。一旦人与环境间的关系失调,势必会造成困扰。
进一步讲,环境的变更过程中,如果没有进行恰当的调试,势必会造成两者间的失调。对于青少年而言,这个阶段环境变更的频率会相对于人生其他阶段要高。并且青少年的情绪易波动,自我调试功能差。如升学,在中国升学是一种优中选优的过程,中学走向高中,原来环境中的“红人”未必会一直“红”下去,那么面对这样的环境变化,青少年能否顺利地适应?大部分青少年由于其年龄的特征是难以迅速适应的。就在这一个时期内,其困扰将由此而生。 适应能力的训练与自我调试功能的培养将成为对于解除该方面困扰的最优途径。 二、青少年犯罪
就青少年犯罪而言,由于其心理发育与道德构建的层面讲,其犯罪是一种道德的行为,其道德的构建尚不成熟,那么,他的行为是符合其主观道德的,然而被界定为犯罪,则是因为其违背了社会整体中普世的道德标准。那么,我认为“犯罪”以“越轨”来表达更为贴切。 首先,我们不能真的将他们作为“越轨者”来看待,要将他们正常化,切勿将其标签化,给予其“越轨者”“病者”的标签。一旦这样,我们的工作便会适得其反,更加会助长其“越轨”的行为。其次,我们要帮助其消除或减少周围客观世界给其标签的影响,因为环境与人本身是相互影响的,那么,即使社会工作者再去理解,再去以一种“优势视角”去看待案主也是无济于事,那么消除周围标签将是对案主的“矫治”极其有利的。再次,给予机会,给予其重回轨道的机会,往往越轨者难以回到常态的轨道就是缺少机会。只有有了回归正轨的机会,案主才能够真正地获得“矫治”。最后,通过以上过程,培养其正确的道德观,从而促进其不再偏离普世的价值、常态的轨道。 三、价值与理念的体验
我们需要本着一种同理心的理念贯穿始终,作为成年人的社会工作者来说,切勿按照自己本身的价值去测量青少年,因为我们与他们的价值观程度不一样。 包容的价值观,给其价值观成长以鼓励,进而引导其走向普世的轨道。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切勿以自身经验给予其强加性质的建议,要保证其一定程度上的自由,从而使之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获得改变。 【参考文献】
[1]Dennis Saleebey(美).优势视角——社会工作时间的新模式.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顾东辉.社会工作概论(第二节,青少年社会工作).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05,P249. [3]社会工作本土化实践探索.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5,第一版.
[4]王瑞鸿.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九章,青春期).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P255.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ewL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