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创建和谐美丽乡村的生动实践》,欢迎阅读!
创建和谐美丽乡村的生动实践
作者:暂无
来源:《新长征》 2015年第11期
梁丽波
基层是党的各项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村级党组织建设,是基层工作的基础、关键和重要抓手。在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集中整顿工作中,辽源市东丰县杨木林镇太安村坚持抓问题导向,整合资源,措施有力,通过一年半的时间打造了一个特色鲜明的乡村品牌,有效提升了村级组织的战斗力和乡村社会管理水平。在大力倡导活力乡村、生态乡村、人文乡村、幸福乡村建设的新形势下,为应对软弱涣散村内患严重、合力不足、求富无门、矛盾集中的多元问题,近日,东丰县委组织部对太安村的做法进行了专题调研。
太安村位于东丰县杨木林镇西部,西邻东辽县石驿镇,是东丰、东辽两县交界处,也是东丰县59 个软弱涣散村中较为突出的后进村。自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集中整顿工作以来,太安村在县、乡两级党委的带领下,坚持组织、经济、文化、生态建设同步发展,着力打造了宜居、宜业的幸福美丽乡村。调研中,大家通过听取介绍、座谈交流、深入村屯实地访谈,深刻感受到了太安村班子合、民心顺、工作实、环境美、群众乐的乡村新貌和良好氛围。而这一可喜局面的形成,最根本的一条是他们坚持核心引领、服务为先,走出一条凝心聚力、和谐善治的新路。
强化政治引领——配强班子,凝聚人心增强合力
一个优秀的带头人才能带出一个凝聚合力的班子,而太安村偏偏缺少一个可以带领班子和群众干事创业的“领头雁”。
原支部书记工作不在状态,班子内患严重,合力不足,群众不信任,村里家族派系纷争不断,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导致村级组织日常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群众意见较大,信访事件时有发生。
基于这种现状,镇党委及时调整村委班子,优选党性强、能力佳、作风好、威信高的镇机关原秘书于皎田同志担任太安村党支部书记,并派驻工作组,协助新班子开展工作。临危受命的新支书利用半年的时间,用情带动班子成员,用心取得群众信任,用实干凝聚民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班子内部隔阂消除了,群众开始接纳、信任和依赖新班子,村班子整体战斗力有效提升。
“原来,村班子成员不和,班子成员代表的几大家族也不和,村民人心涣散,也没指望他们能有什么作为。现在,于书记来了,班子合了,村里的人心也齐了,大伙抱成团,干啥都顺。”
村头结伴赶集回来的群众对现任村委班子赞不绝口。一年来,太安村通过调整不胜任现职党支部书记,完善落实各项村务管理政策,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干事环境和良好的氛围,为村级组织晋位升级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立足多元发展——因村施策,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村级集体经济,是壮大村级财力、实现创富带富的有效途径,也是巩固基层政权、维护农村稳定的根本保证。针对村集体收入少、致富项目少的现实问题,太安村坚持因地制宜,挖掘自身资源、明晰发展思路,走多元化发展之路。他们组织专门力量,开展集体资产、资源、资
金清查工作,查实家底。集中攻坚,克服重重困难收回因历史遗留问题造成流失的集体资产,并统一公平公正地按流程发包租赁,收取承包费增加集体收入。借助全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优势,村“两委”牵头组织发展黑木耳和野榛栽(种)植合作社。在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因村施策,发挥两县交界的优势,鼓励农民广泛开展粮食收购、货物运输、苗圃栽植等经营项目,提高村民经济收益。
现在,太安村因历史遗留问题流失多年的5 公顷土地已经按规范程序统一发包给村民,村里的环保车通过以车养车的方式租赁给村民,食用菌培育基地达1000 平方米,带动20 余名村民就业,现在村里各类种植、养殖户13 家,村集体收入达到11.5万元。太安村在发展集体经济的道路上,打破瓶颈走出了一条多元化创富带富之路。
创新治理模式——整合资源,提升综合服务水平
服务是最好的治理,面对最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必须充分调动和整合各方面服务力量及资源,才能有效提升为民服务的水平。太安村统筹推进村级组织规范化服务建设,在包保领导的指导和上级党委的帮助下,协调财政、卫计、建设等部门资源,扎实推进村级组织“一站式”服务大厅、村卫生所、文化服务场所建设。集中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卫生村屯、平安村屯、绿化村屯、美化村屯建设。在村屯治理工作中,太安村立足自身实际,将治理着眼点落在惠民实事上,坚持服务为先,立足群众需求,全面提升综合服务水平,逐步完善了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太安村在镇党委的统筹指导下,共投入资金96 万余元,建设标准化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完成室内基础设施配备,内设“一站式”服务大厅,外设文化广场、卫生室。安装太阳能路灯28 盏,建成生态公共厕所1 座,完成村部门前边沟硬化250 米,栽(移)植绿化树木3000 余棵、花卉1000余株,新建垃圾收集池6 个,打抗旱井1 眼。太安村在完成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净化的基础上,着重建立了各项为民服务制度,完善了村支部建设、党员教育管理、村级规范化服务、村级财务管理等相关制度4 类19 项。班子成员积极深入屯巷、田间和农户,主动问需,无职党员有岗有责,群众主动参与村务,村政规划、土地流转、资产租赁、收益分配、发展党员等实现了群众知情、参与、管理和监督。“活这么大岁数,没进过几次城,现在看到村里实实在在变样了,我想,住城里也就这样吧。”坐在树下纳凉的赵大爷对一年来村里的变化感慨万分。“以前办个事得到镇里跑好几个地方,现在方便了,直接去村部就解决了。”“村班子好,谁家有事,都主动去问,就是帮不上忙,也能帮助跑腿协调解决。”“现在好了,班子公平公正,大家服气。”“不用上访,不用告状了,有事就找村班子,没有解决不了的事儿。”
一提到村里的这些变化,村民们有说不完的心里话。现在,太安村实现了村干部办公有地点、党员活动有场所、群众办事有人管、村民活动有场地、党员工作有热情的目标。
注重文化涵养——创建阵地,树立乡村文明新风
道德文化的滋养熏陶,是基层工作治理的精神支点。没有基本的乡村文明,难以形成道德共识和感召力、凝聚力。太安村充分发挥文化阵地作用,鼓励群众组织秧歌队在文化大院活动演出,并因地制宜,结合村屯美化,创建了乡村文化墙,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文化、东丰精神、建“五乡”新风,着力形成爱党爱国、博爱包容、崇尚文化、创新创业、善良淳朴、健康和谐的村风民风。
3000 平方米的乡村文化墙以爱国精神、优秀传统文化、东丰精神以及“农民画之乡、梅花鹿之乡、阅读之乡、诗词之乡、武术之乡”为内容,由本乡镇知名的乡土书画人才以手绘方式创作,融入令群众喜闻乐见的农民画手法,创作书画作品56 幅。文化环境的滋养,使太安村
崇德向善的氛围日益浓厚,邻里、干群关系日益和谐,好人好事不断涌现。现如今在太安村吵架的少了,互助的多了;赌博的少了,读书的多了;上访的少了,创业的多了;计较的少了,包容的多了。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环境都成为道德教育素材,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太安村民,形成了太安村淳朴、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打造了独具特色的乡村精神文明品牌。
太安村因“弱”而“治”初见“效”,变“问题村”为“亮点村”的成功案例,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是政治引领与群策群力相结合,为治“散”提供有力支撑。加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必须在党组织领导下,坚持走群众路线,最大限度地发动群众有序参与。太安村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把广大群众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了党组织引领、群众参与、充满活力的治理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告诉我们,只有强化政治引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群策群力,变“独角戏”为“大合唱”,村级治理才能获得坚实的思想支撑。
二是因村施策与多元创新相结合,为治“弱”提供坚实基础。探索经济发展项目、提高集体经济收入,忌好高骛远、纸上谈兵。要契合乡村实际,着眼当下,找准症结,解放思想。太安村盘活村有资源、整合优势项目,借力生力,走出多产业发展的致富路。同时打破村际界限,增强发展成果共享机会,营造了互相带动、扶持的发展环境,为乡村繁荣稳定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公正管理与贴心服务相结合,为治“软”提供有效举措。维护群众利益,健全完善管理机制,需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管理中体现服务,服务中强化管理。太安村将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真正贴近群众生活,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经济、文化、生活需求,管理和服务双管齐下,赢得了群众的支持,使村级管理有形、有声、有色。
四是依规治理与德治为先相结合,为治“涣”提供根本保证。基层治理要法治、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重视发挥法律、制度、规范的约束作用,又要重视发挥道德文化的教育作用。太安村在制度治村的同时融入道德文化熏陶,引导群众爱党爱国,遵规守法,弘扬传统文化。这就启示我们,加强乡村治理,必须注重思想引导,增进文化认同,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
责任编辑/孙虹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euX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