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送应氏其一诗词鉴赏》,欢迎阅读!
![应氏,诗词鉴赏,其一](/static/wddqxz/img/rand/big_27.jpg)
送应氏其一诗词鉴赏
原文
步登北邙阪⑴,遥望洛阳山。 洛阳
何寂寞,宫室尽烧焚⑵。
垣墙皆顿擗⑶,荆棘上参天⑷。 不见旧耆老⑸,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⑹。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⑺,气结不能言。 词句注释
⑴北邙:山名,在洛阳东北。阪(bd n),同“坂”,山坡。
⑵宫室句: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挟汉献帝迁都长安,把洛阳的宗 庙宫室全部焚毁。
⑶顿:塌坏。擗(pi"匹”音):分裂。 ⑷参天,上高至天。荆棘参天,形容十分荒凉。
⑸耆(qi):六十岁以上的人。耆老,犹言德高之老年人。 ⑹畴:田亩。田:动词,耕种。
⑺念我句:这句是代久不归的游子(即应氏)设词,应氏曾居家于洛阳。平 常居,一作“平生亲”。
白话译文
一步步登上北邙山山坡,远远望见洛阳四周群山。 洛阳城显得多么的寂寞,昔日的宫室全都被烧焚。 随处可见的是残垣断壁,丛生的荆棘高入了云天。 再也寻不见旧时的老人,看到的尽是些小伙少年。 踏足地面觅不出条路径,荒芜了的土地谁来耕田! 游子已经多年没有归来,再也认不得交错的陌阡。 城郊的野外多么地萧条,千里之内也见不到人烟。 想起平日一道生活的人,伤心哽咽竟无片语只言。 赏析
建安十六年( 211 年),曹植随他的父亲曹操西征马超,路经洛阳,作《送 应氏》两首诗。“应氏”,指汝南应瑒、应璩兄弟,他们也是诗人。这里选其中 的一首。
洛阳是东汉的帝京,为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原来人文昌盛, 城市繁
荣,人烟稠密,宫室壮丽。但经公元 190 年董卓军队焚掠杀戮后,连年战 乱,一片荒废。作者在这首诗中,真实地反映了这种荒废残破的悲惨情景。
诗题“送应氏”,即送应氏兄弟。
开篇两句“步登北邙阪, 遥望洛阳山”, 写作者自己迈步登上北邙山坡, 遥 望洛阳四周的山峰。由“遥望”引出了下面对所见景象的描绘 城”,而说“洛阳山”,可见当时洛阳已不成其为城了。
三、四两句:“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据史载:初平元年( 190 年) 董卓挟汉献帝刘协迁都长安, 把洛阳宫室、宗庙全部焚毁。 可见此两句为纪实之 句,“寂寞”一语,概括洛阳的残破荒废,人烟稀少。以下几句,则是具体的描 绘。
五、六句:“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前句写全城房屋倒塌崩裂,后句 写城里荆棘杂树长得上了天, 具体描绘城里荒废之状。 “参天”,见出荒废已久, 不是一月两月。
七、八句转而写人:“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前句写老的都死光或逃 亡了,只见到新长起来的少年。“新”与“老”对举,说明作者眼前所见到的, 都是不相识的陌生人,以前认识的一个也没有。
九、十句则由城里转写城外:“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前句说连侧着 身走的路也没有, 后句说田园荒芜了不再有人耕种。 这两句既写出田荒园废, 也 说明城外从事耕种的人,不是死光,就是被拉丁或逃亡,一个人也没有了。
十一、十二句“游子久不归, 不识陌与阡”, 说远方的游子好久没有回到洛 阳,现在回到洛阳,连田间的小路也辨识不清了。可见城外荒废的严重。
十三、十四句“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说平野里多么萧条,千里不见 人烟。“萧条”一语, 是根据前四句的具体描绘下的结论, 而后一句“千里无人 烟”,又是对“萧条”的具体描写,反映了军阀混战的残酷。
十五、十六句“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由景到情,作者想到平常居住 的洛阳曾是多么繁华壮丽, 如今却如此荒芜, 悲伤得说不出话。 写遥见洛阳时的 所见所感,展现了洛阳在董卓焚掠之后,一片荒废冷落的景象,令人惊心怵目, 揭露了东汉末年军阀战争的残酷性,表现了对苦难人民的同情。
本诗写作层次分明。 先以“遥望”引出下文对景物的描写, 接着以“寂寞” 概括洛阳城内景象,然后以五句作具体描绘。这五句先写宫室,次写城市,末则 写人,全面描写了城内的残破荒废。
写完城内之后, “遥望”的视线转向城外, 用六句写郊野荒芜: 道路被野草 淹没,田畴荒芜无人耕种, 也认不出田间小路,真是一片萧条。然后又从景到人, 点出“千里无人烟”的荒凉悲惨景象。 最后再由景到情, 写出了诗人的感受, 揭 示了全诗的中心思想。
?作者不说“洛阳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eq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