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时代如何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欢迎阅读!
新时代如何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
作者:叶敏
来源:《党政论坛》 2018年第5期
新时代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的紧迫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基层党组织的职能进行了权威定位,即“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在新时代,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核心是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其紧迫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难度增加了,基层党建在需求端面临更大压力,需要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一些基层党组织存在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基层党组织在供给端存在较为严重的能力不足问题。
二、基层党建工作质量为何难以提高?
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基层的战斗堡垒,也是实现基层治理的领导核心。从中央到地方虽然都
在强调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的重要性,但是现实操作中又容易“抓空”“抓虚”和“扭曲”。
1.一些地方领导对基层党建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些领导对基层党建工作存在
“讲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敷衍导向;一些领导以为基层党建工作仅仅是“党务工作”,仅仅在党务的小盘子中考虑和筹划党建工作,而不能将党建工作上升到基层治理和巩固执政基础的大盘子中考虑,对基层党建工作明显缺乏整体思维和政治思维;还有一些领导认为党务与政务应当分开推进,没有注意到政务作为党务的抓手作用和窗口作用,导致党务政务两张皮,甚至形成条线之间的矛盾。
2.高度流动和政经分离的社会形势对基层党建工作造成了严重冲击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人口流动形势越来越明显,基层党建工作遭遇前所未有的流动社会,流动社会不仅大大复杂化了社会治理,而且产生了大量对基层党建构成负面影响的因素,比如流动党员和属地党员老龄化等问题。同时,随着市场化改革,单位制趋于解体,经济社会主体多元化发展明显,原来党组织依托“单位”实施的治理已经难以发挥作用,从政经合一到政经分离的转变,使得基层党建工作面临越来越多挑战。
3.基层党建工作的相对隐形性与难评价性造成党建容易“抓空”
相比经济工作和政务工作,党建工作是一种看似“可有可无”的隐性工作,投入和产出两端都不明显。一些地方领导为了抓出成绩,采取的办法往往是树品牌和搞活动,并且大力加强宣传报道和材料撰写,以此将基层党建工作“有形化”“政绩化”,但是将大量人财物投入宣传和树立典型,又恰恰背离了基层党建工作服务党员群众的“初心”。上级在基层党建工作评价上也会设定一定的评价指标,但往往是难以衡量的“软指标”,需要由材料和硬件来支撑,而基层党建工作主要是面对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民意和口碑又很难在评价体系中得到反映。
4.基层党组织生活容易出现机械性、形式化和枯燥化问题
在现实操作中,一些地方和支部书记难以有效组织党员过好组织生活。一些地方习惯于开大会,而不擅长与党员开小会,开大会都是听讲,党员是观众,党员积极性难以调动。一些地方在过组织生活中过于注重党性修养的内容,而完全不关注容易引起党员群众关注的“身边事”,导致党组织生活“曲高”之后的“和
寡”,党员人在学习党性,心在想着“旁物”。
5.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青黄不接和群众工作能力下降
基层党建工作质量的提高关键是选好人、用对人,但是现在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基层党员干部的青黄不接和群众工作能力下降问题。一方面,基层党员干部事情多、压力大、待遇不高、晋升空间狭窄,导致年轻党员干部不愿意留在基层工作,或者不愿意长期扎根基层。另一方面,基层党员干部普遍出现了群众工作能力下降的问题。比如,上海原来大量国企工人转业到社区做基层干部,在集体工厂中的生活经历,使得他们不仅热心于基层工作,而且有较为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现在这批人员逐步进入退休期,新进入的人员往往采取考试录用办法,多数直接来源于学校,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的有限性极大地制约了群众工作能力。
三、新时代如何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
在新时代,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应该围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增强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和团结动员群众的能力建设为方向,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服务力和凝聚力。
1.基层党建要瞄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入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求基层党组织不仅要勇于解决群众的“急愁难”问题,而且要创造条件满足人民群众在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同时,在新时代基层党组织也要注意用好“巧机制”,防止“好心办坏事”和“事倍功半”的无效率问题。在服务群众时,党员干部既要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又要善于组织动员群众,尽可能地通过党建引领下社会自治机制解决群众需求和社区公共事务。在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基层党组织在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的同时,更要善于发挥好“幕后策划”
“牵线搭桥”和“加油鼓劲”的作用,要善于通过区域化党建等方法调动社会力量参与。
2.基层组织生活要通过融入设计性、增强有用性做到党性与生活的相济融合
在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要上台阶,关键是促进基层党组织会过和过好组织生活。党的基层组织生活既要“接天线”,促进党员干部强化党性修养和理论水平,又要“接地气”,要通过党员喜闻乐见的集体活动设计来调动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党的基层组织生活要尊重集体活动的内在规律,要符合党员作为人的人性喜好,要在强化党性修养的同时,尽可能地融入一些党员能够积极参与的特色内容,还要考虑通过党的基层组织生活解决党员的实际需要来促进党员的真心参与。
3.基层党建工作质量的评价机制要注重负向指标与间接指标的反馈作用
基层党建工作质量的评价机制需要进行优化设计,这其中尤其值得考虑的是,在精选正向指标、直接指标评价的同时更多地发挥负向指标和间接指标的反馈作用。负向指标是对基层党建工作的减分项以及更加严厉的“一票否决”项目,负向指标可以将违规违法、群众举报、上访闹事等事项列入。间接指标是体现基层党组织活力程度的一些指标,间接指标往往并不直接
体现党建工作内容,但是可以间接反映党组织有效作为之后的社会效果,比如群众口碑、社会组织数量、社区幸福感等。
4.党员发展要围绕面向政治需要、面向治理需要、面向未来需要把好质量关
党员发展发挥着三重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事关党组织的新陈代谢。从这个方面而言,党员发展必须要有“时间”的维度,要面向未来需要发展党员,这就要求党组织不仅要发展年轻党员,不断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而且要考虑到未来社会中有效执政需要什么样人的问题。二是事关执政党的有效执政。十九大报告在党员发展上指出要“注重从产业工人、青年农民、高知识群体中和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之所以要注重从这些社会阶层发展党员,很显然有巩固执政党的有效执政的考虑。三是事关执政党的有效治理。对于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开展而言,党的基层组织应当增加力度从社区骨干中发展党员,积极尝试在流动人口中发展党员,强化党建引领下的社区自治,以及有效实施面向流动党员、流动人口的党建活动。
5.基层党建要注重通过多种方式培育提、升年轻干部的担当精神与群众工作能力
在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尤其需要发挥担当精神,因为基层党组织是执政党的末梢神经,直接面对群众,直接将决策转化为行动,基层的好事、杂事、难事都需要党员干部去落实。上级党组织对于干得好、有担当的基层党员干部要及时识别、经常关心,在待遇上、前途上、关爱上予以体现,使得更多的基层党员干部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要通过多种方式培养提升年轻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一是通过有效的培训机制提升年轻干部在群众工作理论上的认识。二是通过新老之间的“传帮带”机制弥补年轻干部的能力短板。三是健全和完成对年轻干部的挂职锻炼和轮岗机制。四是对群众工作中体现能力的年轻干部委以重任。
(本文系上海市“阳光计划”项目“新时代人民需要的主观性变迁与执政党能力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7YG03)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 王 玉)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ekd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