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有趣的奉贤方言,你都认识么?》,欢迎阅读!

有趣的奉贤方言,你都认识么?
先不说我们的父辈,至少我们这些生于70末80初的人,只要还在奉贤,在日常的生活中至少还是能基本操一口比较纯正的奉贤话的,当然语言是会随着时代发展 而进化的,这毋庸置疑,但是很多核心的东西还是不会在短期内消亡的。很多人都说奉贤话难听,我不以为然,反而觉得这乡音异常亲切,当初在市区念书的时候, 只要轮渡一靠上浦东码头,听到一两句熟悉的浦东方言(本人出生在东乡,属于浦东方言片),就感觉很亲切,虽然很多话都不一样,但是语感和发音基本是相似 的。作为一个好事者,有时候也会刻意关心一下我们的母语:奉贤话。
突然发现,生于90后和00后的很多孩子都不会讲或者不愿意讲奉贤话了,甚至于爷爷奶奶反而为了适应孩子学起了普通话,有时候听那些五六十岁的爷爷奶奶说 普通话煞是好笑,但也产生了一个问题,不知道这种担心是不是多余,就是我们这种地方语言面临着很多危险,若干年后,会不会存在消失的可能,正如前段时间上 海市有关部门在寻找标准上海话发音人一样,相当困难,这是相同的道理。
语言是很有意思的,上海方言属吴语苏松片系,而奉贤话又是从松江方言中派生出来的子方言,奉贤话分东西乡两种,很多发音和吐字都不一样,一般以青村为界, 东乡接近浦东南汇发音,比较硬直,西乡偏向浙北松江,比较绵软,这也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个性特征,是不是很奇怪,语言能塑造个性特征。我出生在四团, 从小操着一口地道浦东四团话,后来去奉城念书,几年下来,变成了一口地道的奉城口音,现在在南桥待久了,不知不觉发现自己发音又变化了,不光是我,我的很 多朋友、领导、老师都有这个趋势,不信你可以观察一下。有一次,和一个老师交谈,以为他是西乡人,结果愣是东乡人,还是四团人,但是人家就是操一口地道西 乡话,没办法,适应性强。打个比方,同样一个词汇,比如“很大”,东乡人说“霞督”,而西乡人说的很有意思“堵起堵来”,哈哈,确实,有差异。
我学过点语言理论,发现奉贤方言有很强的形象性。不知道诸君有没有和我一样的感受。我想,作为一个奉贤人,还是要会一些奉贤话的,尤其是小孩子们,不能因 为所谓的时代进步,社会发展而摒弃了这些根本,学了英语、日语,会说了所谓上海话,就忘记了奉贤话,这是不应该的。有时候很反感,很多在市区念书的小孩子 张口闭口就是阿拉阿拉,我倒想问问,你知道什么是上海话么?这阿拉二字其实根本不是上海本土语言,是宁波方言传来的,操着一口洋泾浜一样的所谓上海话,听 着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时不时还会蹦出几个奉贤话单词,让人一多汗。还是先说好奉贤话吧,蛮有味道的。
不多说,上硬货。我列举了一些奉贤话词语单词,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或许都知道,或许也有几个生僻的,里面东西乡话都有,目的是混淆视听,是个障眼法,也为了照顾周全东西乡的同志们。呵呵。
(注:以下字词发音请用奉贤话发音读,切勿用普通话发音) 寒场--冬天 日中心--中午 夜头底--夜里 秃水--开水 过热子--前天 东首--东面 户荡--地方 加劳--所以 春场里--春时 庭心--天井 腊里向--寒冬 结鼓--脸腮 夜快--傍晚 麦西眼--近视眼 水没--淹水 作鸽多--打噎 前头喊里--过去 叮--痒
捉花--摘棉花 肚肠翻身--指呕吐时情景 浜害头--河边 偏脚胡羊--走路无力 花袋--布袋, 常用作收棉花 公碗--中碗 敢子--锯子 汤盏--小碗 壳数--以为 弄公调--办事敷衍 哈搭--哪里 饭盖--锅巴 作捣--捣乱 趟忙--假如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ecH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