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常用修辞手法》,欢迎阅读!
常用修辞手法解析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70种之多,常见10多种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体育,学以养生
学生,是从古至今人类史上教育形成以后就存在了,是教育活动开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参与者。尽管历史发展中,他们没有以“学生”这样的字眼出现,不过他们已经存在了这种身份。可以说,教育史有多长,学生的身份就有多长。在教育行为中,虽然古今中外对于学生的称呼不同,但是他们都有共同的使命------学习知识。然而,我在这里探讨的却是一种源于它但是有区别于它的一种学习使命。
即为体育中学生的使命,也可以称作是学习的目的吧,就是,学以养生。并且以我自己所修的剑术来探讨我们新时代学生学习体育的使命。
体育一词,其英文本是physical education,指的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直译为身体的教育,简称为体育。虽然体育作为学校的一门正式课程出现较晚,却也是古老的教育内容之一。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学校教育内容中就包含有体育。例如中国古代六艺中射(即射箭)、御(即驾车)是属于体育的内容。不过。那时的体育多为军事体育服务。而随着逐渐的发展,体育发展有了新意,或者说是恢复了它最本质的功能。 人的本能的需要是体育生产的源泉,也是体育赖以发展的根本前提。 所以现当代的体育可以说是有很程度上服务于养生。
从世界观、社会观来看,中国从《周易》起就强调世界万物和合相杂,“和实生物”,“天人合一”。变化无穷,衍生不息,含有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思想,随后儒家思想更突出“和而不同”,讲求“中庸”之道,不走极端,“天一合一”,人要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体育要达到身心平衡。
从生命观、养生观来看,我国古人以元气学说来解释人的生命,认为人的生命是天地父母阴阳二气和谐结合的产物,从西周起体育运动就有“导引”,后来发展为气功,力求通过动静结合达到阴阳二气平衡、精气神形四者统一,这样才能健康长寿。起源于隋唐时期的少林寺武功和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太极拳,也很重视运气和内功。
从教育观、审美观来看,中国古人把体育作为个人修身养性、强身养生之举。没有把德、智、体三育并列为学校教育的三个重点,汉朝以来教育文武分家,学校中通常学文者不学武,视习武为少数武人的专业训练。
古代养生术多为道家所提倡,最具代表性的是“太极拳”。
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习练着,促进了武术的萌芽。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夏朝建立,经过连绵不断的战火,武术为了适应实战需要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夏朝时期的武术活动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发展:一、军队的武术活动,二、以武术为主的学校教育。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eTS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