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我们都是稻草人——评余一鸣的《稻草人》》,欢迎阅读!
我们都是稻草人——评余一鸣的《稻草人》
作者:曹霞
来源:《文学教育》 2015年第21期
曹 霞
我不知道余一鸣的“稻草人”这个意象是否受到艾略特“空心人”的影响:“我们是空心人/我们是稻草人/互相依靠/头脑子塞满了稻草。”这样比较似有简单粗暴之嫌,因为一个描写迷失茫然、无所依靠的现代人,一个是中国乡村老奶奶扎制的稻草人。但它们无疑有着以下共同点:都是空心,都“有声无形,有影无色”,都眼见世界倾斜而无能为力。
余一鸣是描写城乡关系的一把好手,比如去年颇受关注的中篇小说《种桃种李种春风》。《稻草人》犹如一阕小品,短小精悍、焦点集中,却并不轻松。小说叙述省级重点中学副校长雷风景清明节返乡上坟,身为副乡长的堂弟雷风光一路陪吃陪喝,一直送他回到半山坡村旧址的奶奶家。这个开头是一幅农家弟子在城里混出了个模样,衣锦还乡的典型景象。然而,随着雷风景返回半山坡村的所见所闻,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表面下顽强抵抗的因子隐然呈现,它们倔强地支撑着旧日村寨按照古老的逻辑运转着,与现代生活形成坚硬的对抗。
从整体性来看,《稻草人》是关于乡村衰败的侧写,这个题材近年来并不少见。中国在现代性进程中一路向着“西方”朝圣而抛弃了自身根基,导致了农业文明的加速溃退,虽然作家、社会学家们从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度调查、书写和建议,但都挡不住“现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曾经哺育和深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乡村被辗压、被摧毁、被废弃,面临着几千年以来最大的危局。这是一个“大”题材,余一鸣以小见大,以轻击重,以奶奶的“稻草人”对乡村危局和异化的发展进行了深度思考。
“稻草人”很平常,是农村用来驱赶鸟雀的常用之物,不过粗糙潦草,稻草扎成的粗粗的人形戴着破草帽,忠实地、夜以继日地守护着大地和粮食。但现在乡村大多荒芜了,破败了,种粮食的少之又少,所以“稻草人”不再具备实际功能,甚至消失了。在余一鸣那里,“稻草人”换了模样。奶奶精心地捶草、编织、把草席用细草绳缝到人形架子上,脸部用金黄的麦秸做成,连腰身都各有曲折。不仅如此,在奶奶的指点下,雷风景还看出了稻草人都是过去村子里的老人。这些带着体温和深情的稻草人和奶奶一样,坚守着老村。只要他们在,半山坡村的旧址和旧日记忆就在,包括雷风景的童年。
但余一鸣并不予以这样的坚守以歌颂、以诗意,他看到的依然是乡村令人忧伤的未来。如果奶奶去世了呢?最后一个守护者也没有的话,乡村的破败肯定不可避免。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发展旅游,所以雷风光看中了奶奶的稻草人和稻草制品,动员雷风景劝说奶奶以之为特色把村子打造成旅游景点,那其实也是一种败坏。雷风景一口回绝,他也明白了奶奶不待见雷风光的原因。在这个智慧老人的眼里,一切披着华美外衣的褫夺和对大自然的悖离都是不可原谅的。有违天命,有违造物,终会自绝。
如果仅仅如此,《稻草人》的批判指征可能还是单薄。余一鸣设置了另外一条线索,用孩子将城乡、生死、血缘亲情联系起来。奶奶给雷风景的孩子、自己的曾孙禾禾留了一个房间,那里是空的,但这个“空”却使小说的内涵有着多维指向。小说对禾禾并没有直接描写,只是通过雷风景的妻子对孩子的严厉教育暗示禾禾可能过得极度辛苦压抑。与禾禾形成对应的是雷风光的孩子豆豆,雷风景在村小看到弟媳妇小静在给孩子们喂奶,她说在这里找到了豆豆,自己被丈夫抛弃了,小静喂奶的情景还引发了自失去孩子之后便被妻子拒绝性生活的雷风景的春梦。在回去的路上,雷风景向弟弟讲述遇到小静的经历,雷风光大惊失色,他说小静早死了,豆豆也失踪了。车子直接冲出山路,雷风景抱着一条腿被压在车下的弟弟,原谅了他,弟弟说
的话和“血肉模糊”的禾禾最后说的话是一样的:哥(爸),我痛。也许我们能从这里猜出禾禾的死因,可能也是车祸。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孩子的联系下,虽然雷氏兄弟的生活和人生观大不相同,但他们却有相联和相似之处,“他俩不仅是血脉相连的同族兄弟,也同是被掏空了灵魂的稻草人”。也许这才是余一鸣真正要写的“稻草人”,它指喻着我们被掏空、被异化的普遍性命运,还有同样轻飘飘、空荡荡的“世界”:“世界就是这样告终/不是嘭的一响,而是嘘的一声。”
《稻草人》不到一万字,高强度和紧凑感显示出余一鸣成熟的技巧和设置的精妙。不过,有些话不写出来的话,“模糊化”带来的丰富性可能更强一些,比如关于两兄弟都是“稻草人”的说法,它出现在曲折的中国乡村山路上的一起车祸里,看起来实在有些突兀,又太过“应题”。
曹霞,文学评论家,现居天津。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ePi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