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刮痧》中的隐喻翻译》,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刮痧》中的隐喻翻译
作者:李斌 李桂芝
来源:《时代教育·下半月》2014年第04期
摘要:本文以电影《刮痧》为例,探讨了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的理论和实践,阐释了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的思维过程,以期对隐喻方面的翻译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翻译适应选择论 概念隐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09 1 引言
原语作者有目的地使用隐喻来传递信息,使影视作品中的语言表达更生动、新颖,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融合性和差异性。影视作品中隐喻的翻译不只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合。翻译适应选择论中的多维度选择性适应原则,为翻译实践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本文将以电影《刮痧》为例,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出发,探讨如何更好地翻译英汉语中的隐喻。
2 翻译适应论和概念隐喻的基本概念
“翻译适应选择论”指的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适应选择论所倡导的翻译原则是“三维”转换,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之间的适应性转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对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做到多维度的适应和转换(胡庚申,2004)。
G. Lakoff和 M. Johnson指出: 隐喻无处不在,它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语言系统不同,进而出现不同的隐喻映射,体现出不同的概念隐喻。 3 基于翻译适应论的《刮痧》中的隐喻翻译
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相关原则下,“最佳翻译”是“整合时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即:译者在产生译文的同时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维度适应和继而依次照顾到其他翻译生态环境因素的适应性选择程度的综合。只有做到“多维度适应特定翻译生态环境”和至少“三维”的选择转换,才有可能产生出适当的译文(胡庚申,2006)。
电影《刮痧》以中国爷爷给孙子刮痧,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冲突为主题,描述了中美文化在伦理亲情、人权观、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当语言维和文化维重合时,即:双方的概念隐喻体系相似或相同时,译者最好选择直译法,能更完整地呈现出原语的内容,更好地体现 “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和“三维”转换。比如:许大同获奖晚会上主持人介绍:The brightest star of video games … Mr. Datong Xu! 可以直译为“电子游戏设计新星——许大同先生”,没有任何语言和文化的障碍。
当语言维重合,而文化维空缺时,即:由于双方文化的影响造成原语和目的语概念隐喻体系类似,但表达形式不同,或喻义相同,喻体不同,从而衍生出不同的喻义联想,译者可以灵活地运用直译或解释、意译、等方法多角度适应翻译环境,以优化选择最佳译文。比如: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和许大同的上司昆兰的儿子保罗打架,儿子不向对方道歉,大同打了儿子。昆兰后来出庭作证说许大同打了孩子,令许大同非常愤怒。 Quinlan: I just told the truth! You shouldn’t have hit Denis!
Datong: Why I hit him? My own son? I hit him to show my respect for you! To give you face, you know?
Quinlan: What a kind of twisted Chinese logical effect? So you hit your own son that you can show your respect to me? Datong: 不可理喻!
这段对话生动地反映出中西方文化对于“面子”的理解。虽然英汉语中有“face/面子” 相对应的直接表达,但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对于面子的理解来源于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国人会替对方留面子,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西方人则强调独立的人格和个性。因此,在处理这样的译文时,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在直译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补充说明。
当语言维和文化维都空缺时,即:由于文化差异造成了语言表达的差异,双方没有相对应的概念隐喻体系,从而造成交际维上的空白。比如:许大同在听证会上试图给法官和律师讲清楚刮痧的概念,用了“七经八脉”这个词。这个概念在英语中的空缺是由中医文化在英语中的缺失造成的。即使许大同用“Seven Jing and Eight Mai”来解释,对方仍是一脸迷茫。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用清晰简洁的语言表达、用原语文化解释概念隐喻、最终使交际顺利进行,即:译者通过灵活运用三维,较好地适应了翻译环境,选择出最合适的表达。 4 结语
在翻译实践中三维经常交互出现,给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文字的表达,更要体现出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以更好地将三维进行适应性选择转化。
翻译适应选择论从“翻译生态环境”的视角解读翻译过程和实质,为我们解读英汉语中的隐喻概念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态翻译研究途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胡庚申.从译文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应用例析[J].外国语教学,2006. [4]林书武.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和趋势[J].外国语,2002,(1):38-45. [5]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李斌(1977-),女,山东聊城人,语言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及外语教学,石家庄铁道大学外语系,河北石家庄 050043
李桂芝(1978-),女,河北故城人,翻译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与外语教学,石家庄铁道大学外语系,河北石家庄 050043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ePT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