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项羽之死》小说笔法探析(2021最新汇编)》,欢迎阅读!

《项羽之死》小说笔法探析
《项羽之死》小说笔法探析 福建 林承雄 《史记》兼具历史与文学之双重属性。著名学者韩兆琦认为它既是后代“正史”的开宗,又是后代写人文学的始祖;它具有引人注目的小说因素,影响了后世的小说创作。《项羽本纪》亦可当成一个短篇小说来读,其行文具有鲜明的小说笔法。以下试以其节选片段《项羽之死》为例,谈谈小说笔法的表现。 一、以集中的主题思想来统帅具体事实的叙述。 明人陈仁锡曰:“子长作传,必有一主宰。”清人高步瀛说:“史公之文,每篇各有主旨。”《项羽本纪》通过叙述项羽纵横驰骋、波澜壮阔、英雄末路的一生,指出其败亡之根源:尚力征而背仁义,奋私智而不师古,自矜功伐,执迷不悟。以历史事实为情节主干,又以艺术化的场景细节想象来充实,因实而虚,虚实相生。《项羽之死》是全文的结局与尾声部分,主要叙述垓下悲歌、东城突围、乌江自刎等事件,以典型的场面与细节来表现一个失路英雄的悲剧结局。既展现其冲决重围的英武神勇之气,又突出其日暮途穷的自怨自艾、自伤自愧。“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可谓节选部分叙述描写的文眼,令人反思项羽悲剧的丰富蕴含。 二、以精彩的语言、神情、心理描写刻画人物。 善于为人物设计个性化的语言,是《史记》写人的鲜明特点。文中三次写到项羽自己对败局的认识:“然今之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令诸君知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如此层累反复的个性化语言,突出项羽的偏执、愚顽、决绝。作者也善于以简约的语言描写人物神情、刻画人物心理。如首段写项羽夜闻四面楚歌,“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这一笔描写生动地表现了项羽濒临覆灭时刻的惊惶、恐慌、绝望的心态。而慷慨悲歌这一节,更是揭示了英雄深陷绝境的伤悼痛楚。再如,面对乌江亭长渡江的规劝,他的“笑曰:‘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写出了他的沉痛自责与深刻忏悔。尤为传神的是威震赤泉侯这一场景,“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倶惊,辟易数里”,寥寥数语活画出西楚霸王之神勇强悍,可谓“小处传神,三毫欲活矣”(姚苧田《史记菁华录》)。 三、以紧张剧烈的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 本文将项羽置于被围与突围这样一个生死存亡的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来刻画,情节紧凑,张弛有致。“直夜溃围南出,驰走”,暂告成功,这是弛;“平明,汉军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追兵紧跟,这是张;“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渡河脱围,又一弛;“迷失道”,不知前路,再张;田父绐曰“左”,柳暗花明,再弛;“陷大泽”“汉追及”,穷途末路,再张;“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虎口余生,再弛;“汉骑追者数千人”“乃自度不能脱”,又张……如此环环相扣,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面临汉军重围,项羽还能从容“分骑以为四队”,身先士卒,斩将刈旗,可见其剽悍果决的匹夫之勇;身“被十余创”时,见汉骑司马吕马童,仍曰“若非吾故人乎”,而罔顾杀机即在眼前,可见其天真优柔的妇人之仁。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eP0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