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2023-03-09 11:09: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欢迎阅读!
教案,自治,区域,民族,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教案设计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二)水平目标

1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升学生的比较、鉴别水平。

2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持续提升综合使用知识的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历史责任。

教学重点、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这个民族关系的形成,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分不开的,下面就学习我国的民族制度问题。 【实行新课】

(课堂探究)学生动手在地图上画出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引起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6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教师点评: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能够看出,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动各民族共同繁荣有重要意义。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内容,按照学案指导,思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

1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学法指导)前提

民族自治地方 民族自治机关

地位

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不包括党的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我国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77图表,看看自治机关有哪些自治权?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范围、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主要有: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等。

(合作探究)学生动手做做连连看连线,进一步掌握自治权的内容 (学生活动)多媒体展示资料,学生分四组比赛判断是自治权的那一种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大杂居、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eOs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