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探究东西方“一夫一妻制”的发展差异》,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探究东西方“一夫一妻制”的发展差异
作者:范致睿
来源:《各界·下半月》2019年第08期
摘要:婚姻观会影响个人对于嫁娶、生育和生活的看法,乃至会在人们的社会观念和习俗文化方面留下深刻烙印。婚姻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社会条件的制约,经常呈现出对之前的社会观念的继承和发展,即“历史连续性”。不同文化语境下,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理解和思考可能出现极大差别,而文化观念的不同又会推进文明社会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特征。婚姻制度中男女配偶数量之比就是各文明婚姻观上不同的体现,即便同样是“一夫一妻”,也会在细节上展现出彼此之间定义和贯彻程度的不同。
关键词:婚姻观念;一夫一妻制;历史连续性;文化语境
公元前后的世界,东西方正处于东汉王朝和罗马帝国的建成期,在之后的发展中它们的社会意识形态中分别融入了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虽然东西方在之后的发展中遇到很多变数和动乱,但终究逐渐形成儒家文化圈和基督教文化圈。两者婚姻观上都有“一夫一妻”观念,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基督教世界严格推行“一夫一妻制”,儒家文化圈则出现“一夫一妻多妾”的形式。东西方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圈为何不约而同地实行法定的“一夫一妻”,又在落实程度和路径发展上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我们“移情”至它们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对两种婚姻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比较研究。 一、婚姻观念的历史连续性
社会学家费孝通曾说,“婚姻是以人为的仪式,用以结合男女为夫妇,在社会公认之下,约定以永久共处负担抚育子女的责任。”人类自从产生以来,婚姻就往往具有宗教神圣性和世俗繁衍性。
儒家思想是世俗性较强的学说,其对于繁衍的重视是公认的,“生生之德”是儒家哲学對生命的道德关怀,也是作为人们在道德实践中的一个根基性的标准。自母系社会没落至战国时期,中国男性的地位一直处于社会主导,婚姻中男性自然也是优势一方。商周以来为了简化矛盾和维护和睦,从而确保社会稳定和社会生产的顺利进行,宗法制被统治者逐渐确立下来并推广至民间,嫡庶有别的观念也深入人心。嫡庶有别是为了明确家庭中的等级排行,从而有明确的隶属关系。古代社会生活水平低,生产力也不发达,为了繁衍的需要和增加劳动力数量而允许男子拥有多个配偶。但也要有妻妾之分,不能乱了规矩,从而产生出独特的“一夫一妻多妾”现象。早期儒家思想继承周礼,也提倡该婚姻制度以恢复礼治,进而建立起一个等级分明、崇尚礼节的社会。这种思想和制度也不同程度被后世继承保留下来,但一般只有权贵富豪能真得落实“一夫一妻多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古希腊罗马社会中一夫一妻制一直是主流,这与其地理环境和发展方式固然有关,相对自由的生活方式和个人主义倾向,使其对繁育后代以增强对抗自然的能力的欲望并不强烈。但他们也是属于父权社会,男子其实有能力占有多个配偶,只不过往往是占有女奴。这是因为其体制下自由民的权利是受到法律保护的,虽然女性自由民并没有选举权,但基本的婚姻自主还是得到保护。据历史学家撒路斯提乌斯记载,从苏拉时代以后,除了可耻地挥霍财富以外,对于淫乱的事情、精美的饮食以及其他各种奢侈享受的爱好也同样变得强烈起来。虽然这是对罗马共和国末期的社会风气描述,但也体现出西方女性在婚姻上有较多自主性。而自由民和女奴在身份上差距悬殊,自然不能被归纳为“一夫一妻多妾”,因为女奴连基本的人身自由都无法保证,其子女也不被社会承认。随着奴隶制逐渐走向消亡,“一夫一妻”的形式也就成为唯一能被社会认可的婚姻制度。
二、语境变化下的“理念量变”
公元前后的东西方,正值其正统意识不断形成的时期。
中国经过汉武帝“独尊儒术”和东汉大力推广,儒家思想已经成为社会主流观念,虽然在唐朝时出现儒释道三家合流和宋明理学的丰富,但其主干观点基本贯穿至中国近代以前。可以说,儒家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下发生了变化。佛教在中国的流行曾使得很多人遁入空门,其观念也渗透到儒家里面,客观上增加了儒家思想的神圣性成分;南宋理学家朱熹主张人有固定的配偶就不能淫乱,即“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实质上就是要求人们控制自己的欲望。但这些只是星星之火,儒家思想主要还是吸收了那些更加强调等级名分的因素,“三纲五常”得到不断强化,但依旧保持着嫡庶有别的观念来保持家庭稳定,所以“一夫一妻多妾”也就一直在法律上被允许。
当然,基督教婚姻制度确实存在它在当今世界的合理性,对于人类发展拥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客观分析儒家婚姻观和基督教婚姻观的存在合理性,同时也要认识到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向,适时进行理念调整,促进自身和人类世界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费孝通.生育制度[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2][宋]朱熹.诗集传[M].赵长征点校,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2017.
[3]编辑委员会.圣经·新约全书·以弗书(中文译本)[M].国际汉语圣经出版社,2010. [4]刘文明.上帝与女性——传统基督教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女性[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5]庞卓恒,李学智,吴英.史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e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