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班主任工作随笔1》,欢迎阅读!
班主任工作随笔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学生的心理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了重视。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离婚率也逐年上升。因此,伴随着单亲家庭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心理机制还不成熟,相对而言更容易受到影响和干扰。下面我就来讲述一则案例。
刘浩,男,13岁,六年1班学生,单亲家庭。他和父亲一起生活。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父亲、老师批评后,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上学,不说话,砸东西,逃避他人。
分析原因:经过和他父亲的交谈了解到,他的母亲脾气很大,很凶,最终导致离婚。在刘浩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受到母亲的打骂,但是,当父亲心情好的时候,又会满足儿子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这就造成了他既胆大怕事又固执、任性。现在,父母离婚,使他受到很大打击,使这个小孩情感更加脆弱,心理压力更大,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干脆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通过家访,我明白了刘浩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由于家庭的忽然变故,使她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独、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助长这种不健康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更加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案例解决方法:
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他摆脱心理困境。
我认识到造成这名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一次一次地打电话了解情况,用周六日时间进行家访,做好他父亲的思想工作,希望他面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尽量不要在儿子面前打骂、埋怨,因为这样于事无补,反而会增加他的心理负担,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还设法联系到孩子的母亲,说服其多用一些时间回来看看儿子,多关心孩子,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不要让家庭关系而毁了孩子。经过多次推心置
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最终这名孩子回到学校上课了。
二、爱护、尊重学生。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问题是,有些老师走进了“爱”的误区,对“爱学生”的认识形式化,以为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不体罚,就是关心爱护学生,以为嘘寒问暖为学生提供物质帮助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考试分数就是关心爱护,殊不知,真正的关心爱护,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培德”,心理上“扶健”。 有人说,对学生可以没有爱,但要尊重。我认为,尊重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很难想象,一个无视学生人格、漠视学生尊严的教师,会是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尊严,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反之,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就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甚至毁掉他们的前途。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
三、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一开始,刘浩不愿上学,我去到他家里时,老躲着不见,或是一问三不答。我知道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其实学生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我沉着应对,以极大的耐心,热情地给刘浩讲班里发生的趣事,讲同学们是多么希望他回到班集体中来,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活动。我主动接近他,缩短心理距离,想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他内心的焦虑和冷漠。我引导班里同学主动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和他一同回家,陪他聊天,给他讲讲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慢慢地,他的表情没有那么呆板,渐渐地露出了一丝向往。此后,他瘦弱的身影出现在教室里。但我并不满足于此,一直寻找让他重新振作的契机。上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很多同学不回答,故意让这孩子眼里露出一丝笑意,就抓住这个机会提问他。开始,刘浩脸红红的,话语说的结结巴巴,我用鼓励的眼神望着他,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dyY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