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在防治高血压方面的应用

2023-01-18 16:53:2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医药在防治高血压方面的应用》,欢迎阅读!
中医药,高血压,防治,面的,应用
医药在防治高血压方面的应用

【摘 要】高血压是当今社会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尽管近年来现代治疗高血压有了长足进步,但仍然难以覆盖所有人群,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中医药对高血压的防治历史悠久,效果持久显著。运用中医学理论辨证论治该病,不仅可有效地控制患者的血压,亦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由于历史条件和科学水平的限制,中医药在防治高血压方面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中医;中药;高血压;防治;应用 1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中医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可以概述为四个方面[2]。第一个是情志失调,尤其是两种情绪很有影响:一个是怒,大怒可以伤肝,引起血压升高、头痛;另一个是忧,老年人若是为一些事不开心,会闷出病来。所以,老年人平时要保持心情愉悦。《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3]。第二个是病机是饮食不节。正确的做法是,禁食肥甘厚[4]是指油腻的东西,特别是老年人要少吃。因为中医认为,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难以消化。正常的物质代谢完全被打乱了,就会造成动脉硬化、血压升高。另外,少吃盐,少饮酒。第三个病机是过度的老或逸,这都会引起血压的改变。中医认为,劳力过度,耗伤元气,静脉有失所养。老年人尤其要避免劳神过度。劳神过度伤阴,阴一虚,肝阳上亢就来了。还有房劳过多,安逸过多也不行。中医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气血越不流畅,导致脾胃功能异常,痰湿内生[5]。第四个病机是有家族史[6]。高血压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中医说是先天禀赋不足。

不论是分析病因还是从治疗角度,中医认为高血压主要和肾、肝、脾三个脏器密切相关[7]肾主藏元阴、元阳,高血压患者主肾精不足,对头脑就不能营养了,故而眩晕。同时,肾开窍于耳,所以耳鸣、耳聋成为肾虚的一个症状。另一个大症状就是腰膝酸软。患者多表现为舌红,脉细。肝不足可以表现为肝阳上亢、肝火上炎,也有肝肾阴虚。但高血压患者肝阳上亢、肝火上炎为多见,主要症状为头痛口苦、面红眼赤,舌苔黄、脉弦[8]。脾主运化,主人体代谢。患者肢体困倦,手脚无力就与脾虚有关,还可伴舌苔腻,脉滑。 2 医药防治高血压的研究概况

高血压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病理生理过程,是由素体体质、精神、饮食、劳欲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所致[9]。体质的阴阳偏盛或偏衰、禀赋不足、脏腑亏损等均为发病的内因,过度精神紧张或强烈精神刺激是发病的常见因素。高血压的病位,多数文献认为其主要为肝,根源在肾。邓旭光认为,高血压病的病位,初起在肝、脾,继而在影响至心、肾,最终导致心、肝、脾、肾诸脏俱损。高血压病辩证总为风、痰、虚、火、瘀五端,而肝肾阴阳失调、清浊升降失常是本病病机所在。本病早期以实证或本虚标实为主,晚期以虚证为主,虚、痰、瘀互为因果,正虚可导致邪实,邪实亦可加重正虚[10]

目前,我国针对高血压病已开展的相关研究在病因病机和治疗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与西药相比,中医药防治高血压具有一定的优势[13]。首先,中药的毒副作用相对较少,适合长应用;其次,中药着眼于整体调节,改善症状效果明显,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第三,中药降压作用缓和,稳定血压效果好,一种药物可作用于高血压的多个病理环节;另外,部分防治高血压的中药有效成分或复方已显示出较好的靶器官保护的应用前景,在相关机制研究方面亦有部分报道。

高血压是遗传和后天环境复合作用的结果,中医药通过辨证论治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而降压作用和剂型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探索[15]。因此,发挥中医、西医优势互补、相互为用,采用辩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治疗和研究模式,建立规范、有效、具有靶器官保护作用且符合经济学原则的高血压病治疗方案[16],成为研究的重点。


2.1 复方制剂

防治高血压的中药复方制剂,传统的有黄连解毒汤、天麻钩藤饮、二仙汤等等。由银杏叶、灵芝、全虫、蝮蛇、桃仁、红曲、葛根、霜桑叶、绞股蓝、冬虫夏草、甘草组成的通脉三降是依据药食同源原则,采用百年传世食疗神品组合灵芝冬虫夏草以及历来尊崇为神树的银杏叶等奇花异珍精制而成。自古便有国有灵芝,国泰民安,江山稳固;宫有灵芝,皇帝万岁,永持朝政;家有灵芝,富贵安康,百邪不侵之传说。《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经》都记载:灵芝有利水道、益肾气、通九窍、解毒净血、补中、益肾之功效,冬虫夏草甘平保肺,益肾,补精髓.,止血化痰,已劳咳,治膈症皆良的记载。中医认为,虫草入肺肾二经,既能补肺阴,又能补肾阳,主治肾虚,阳痿遗精,腰膝酸痛,病后虚弱等,是唯一的一种能同时平衡、调节阴阳的中药,配合银杏叶、全虫、绞股蓝等乃集治病、健体、强身为一体的食疗极品。

通脉三降对高血压的治疗有着现代药物无可比拟的神奇效果。在中国大地上开创了区别于医疗、药疗之外的食疗康复之先河。方中用全虫、银杏叶破血逐瘀为主药,合红花、桃仁、蝮蛇活血通脉,壮阳补血;冬虫夏草、绞股蓝、葛根等降脂泄浊之外还有去瘀降压之效,重用灵芝补气降压,取其双相调节之妙,补气则血行畅达,补气则可免除破瘀伤正之弊。临床研究证明本产品从心、肝、肾三方面解决三高问题,行气活血,通脉利水,强心利尿,扩管改善微循环综合入手。方中银杏叶、灵芝味甘、苦、涩,性平,活血顺气,能扩张血管,升又降,同时有效调节血脂,降低血液粘稠度。根据大量动物实验及临床实验表明,本产品功效是多方面的,通过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发挥疗效。在治疗各型高血压中发挥了独到疗效,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调节脂质代谢等多重功效,服后既可稳压降粘,调脂通脉,预防和控制高血压、高血脂对心、脑、肾等诸脏器的侵害及进一步有效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和进展,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有效率可达100% 2.2 单味中药

常用降压的中药有山楂、葛根、罗布麻、天麻、决明子等。实践证明它们有较好的降压作用。山楂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同时血压下降。决明子水浸液及醇浸液对麻醉动物与降压及利尿作用,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降低,其作用和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利血平;且可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准,延缓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3 医药防治高血压的研究展望

目前,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研究已在诸多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尤其是在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稳定疗效,保护或逆转靶器官损害,减少并发症等方面独特优势,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值得深思。如相关的研究开展不够广泛和深入,更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及前瞻研究,高血压中医症候标准的研究尚未统一,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重复验证。 参考文献:

[1] The JNC preventiondetectionevaluati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and the national high blood pressure education programm coordinating committee.Arch Inter Med1997157.

[2] 任俊卿,郑秀英.运用祖国医学探讨高血压.实践医学杂志,1998114):19 [3] 钱元良.中医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分析.中医中药200639):127

[4] 程志清.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肥胖的思路与方法新探.中医药学刊,2004221):5 [5] 柳海生.浅谈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14):2076 [6] 刘东霞,华琦,郭金成等.有家族史与无家族史高血压患者发病特点及危险因素的调查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dsn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