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哲学导论“论文》,欢迎阅读!
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人类在其生活的漫长岁月中,一直在探索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发展规律,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关于自然界的总体看法。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从古代的朴素形态转变成为机械的形态,形成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它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
一、机械唯物主义的特征
从哲学史看,机械唯物主义有几个显著的特征:
1、世界的存在就是机械运动。任何的存在物,包括人、动物和其它,其规律就是机械规律。换言之,用十八世纪杰出的机械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拉美特里的说法“人是机械”“动物是机械”。
2、人的个性的不同,是由其身体决定的。
3、独立的心理实体是不存在的,心灵只是机械运动在人的身体上的一种现象或结果。
机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整的形态。这种状况反映到哲学中来,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局限性是它的不彻底性,这主要表现在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则是唯心主义的。
二、机械唯物主义的发展历程
与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适应,出现了一批以培根、霍布斯、洛克为代表的英国唯物主义者,他们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反对经院哲学的唯心主义观念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种单纯用古典力学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观点。它把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性质都归结为力学的性质,把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系统和运动形式都归结为力学的系统和运动形式,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从于机械因果律。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发展的顶峰,它有明显的机械性,如其代表人物拉美特里鲜明地提出“人是机器”。法国唯物主义在理论上继承并发展了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笛卡尔《物理学》中的唯物主义思想。19世纪40年代,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形势日益成熟,在哲学上表现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解体和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诞生。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与唯心主义哲学中,进一步明确阐述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推翻了唯心主义在德国的长期统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大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也深受其影响。
在19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并受到德国自然哲学家的批判,但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完整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才得到真正的扬弃。自然科学的发展也逐步突破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束缚。19世
1
纪以来先后出现的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进化论和细胞学说以及热力学统计理论和电磁场理论,真正勾画出了一幅自然界辩证发展的图景。
三、机械唯物主义的合理性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符合当时的认识水平,并极大的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从神学解放出来的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进行着分门别类的研究,经典力学以及为它服务的数学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1638年,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奠基人伽利略在写出了《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一书,该书以对话形式阐明了经典力学的许多重要观点。它宣告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运动的学说及宇宙体系理论的历史使命已结束,也为后来的牛顿力学奠定了基础。
17世纪下半期,牛顿在开普勒和伽利略工作的基础上建立起超越其他自然科学部门研究水平的严密力学体系,不仅能正确描述地上物体的机械运动,而且能算出天体的轨道,并确定地预言其运动。于是,古典力学就变成了整个自然科学的典范,同时也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奠定了基础。经典力学的伟大成就,使得人们片面地把力学规律看作是自然界唯一的最普遍的规律,并企图以此去解释整个自然界,这就是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从笛卡尔的物理学出发,应用当时发达的力学成就,贯彻了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并对神学自然观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他们与17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者不同,肯定物质自身能够运动并具有多种多样的性质,但却进一步发挥了机械决定论的观点。按照这种决定论,自然界被看作是一个不间断的因果链条,原因和结果具有严格确定的、不可移易的必然联系,认为所见的一切都是必然的。这种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在自然科学中的突出表现是拉普拉斯决定论。拉普拉斯认为,宇宙中全部未来的事件都严格地取决于全部过去的事件。
现如今,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某些领域仍旧适用。
机械自然观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特别是没有退出自然科学研究的历史舞台。二十世纪以来,量子力学的诞生使得这一学科成为一种基本方法而被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中去,产生了量子化学、量子电动力学、量子场论和分子生物学等一系列新学科。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又出现了以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为代表的一系列系统科学学科,电子计算机的诞生进一步提出了模拟人脑等人工智能问题,社会行为学、心理学和人类文化的研究也进一步填补了人与动物之间的鸿沟,传统的“学习”与“本能”概念的区别已经不再适用于人与动物特别是灵长目人科动物的区别了。所有这些新问题都涉及到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老问题——还原问题。生物学与物理学的统一的基础是什么所谓高一级层次上的现象或规律性能否还原或归结为低一级层次中的规律。对此回答肯定的观点导致机械自然观的现代形态的形成。显然,机械自然观的现代形态的基本特征是还原论。
事物内部的量的变化决定事物的外部性质已经为大量科学事实所证实。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差异是元素的原子的电子壳层的外层电子数目变化引起的,从波义耳到道尔顿和门捷列夫,无一不是以物质微粒的数量组合来说明化学元素的物理的和化学的特性,机械自然观每次在他们手中的应用,都把化学这门学科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同样, 拿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的还原观点来说, 它也有其合理性,比如数学中的傅里叶变换。它体现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和低级运动形式总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客观基础的思想。
四、机械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ddG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