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世纪之患——心理疾病危及儿童》,欢迎阅读!
世纪之患——心理疾病危及儿童
北京徐岫茹文
有专家预测:21世纪将出现心理障碍大流行。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通过对许多国家的调查研究证明,在 全世界的人口中,每时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在我国,最新一次全国4 —16儿童心 理健康调查发现, 我国儿童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3.9%;有关部门还对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做了 一次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小学生中20%—30%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中学生中有40%—50%有不同程度的 心理障碍。这些数据是很惊人的,它已表明,儿童少年身上出现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比大人还要严重。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必然冲击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种种社会矛盾、人际关系 的矛盾、成人社会的诸多心理冲突等,必然会从少年儿童的心理状态中反映出来。幼小的心灵承受着几代人的 压力是多么的不公平。社会变革中的断层和种种羁绊、束缚着孩子们的心灵和手脚,又是多么令人担忧。然而 ,我们完全可以预防和医治这“世纪之患”,现在开始努力也还来得及,重要的是要切实了解我们的孩子,帮 助他们走出心灵的“迷津”。
物质的充裕与情感的匮乏
成人总是高高在上,他们一般是“宏观地”看待孩子的处境,尤其是独生子女。物质生活的充裕是不可否 认的,可是物质生活好儿童就一定快乐吗? 11岁的男孩小A的母亲以他“说谎”、多次偷拿父母的钱、 贪玩电子游戏、不尊敬老师和奶奶等“罪名” ,认为他迟早得送“工读”。当母亲回避时,小A才说了他令人同情的处境。小A的父母都在某公司任职,上班 路较远,每天父母回家时已是晚8点。小A最大的愿望是能吃上妈妈炒的菜,希望爸爸星期天能带他出去玩。这 些看来并不过分的要求,却根本无法实现。饭菜天天由小保姆做,而小A 认为那个小保姆故意与他作对,做的 饭菜太难吃,由于父母平时很少在家吃饭,他们不知道小A的想法。小A多次劝说妈妈,不要请保姆,可是妈妈 说是为了照顾多病的奶奶。小A的家是一年前搬到现在的住址的, 这附近没有熟悉的同学,住在同一单元的一 个小孩和他关系很好,可是不幸摔坏了腿,在家里养病,最多能陪他聊一会儿天,但不能出来与他玩。小A 一 个暑假只有“守着”70多岁,体弱多病的奶奶,还有那个不识字的小保姆。他耐不住寂寞,所以才偷拿父母的 钱,去电子游戏厅玩。小A的母亲也承认,本来大人放钱很随便,也没有认真记过帐,因偶然发现小A 的衣袋里 竟有一张百元大票,才引起怀疑。而小A 则承认他拿父母的钱已经有近一年的时间了,估计至少也在千元左右 。有一次小A说该交书费的50 元钱被弄丢了,父母也相信,却想不到钱被儿子送到电子游戏厅去了„„ 孩子的说谎和一些不良行为,其潜意识中是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而并非去故意“犯罪”。情感的匮乏比 物质的匮乏更可怕,它是一种腐蚀心灵的“毒剂”。儿童少年期若是缺少双亲的爱,处在被忽视的地位,孩子 就会自己去寻求“快乐刺激”和自我表现的机会,这也是对他所处的环境的一种反抗。 聪明的头脑与幼稚的行为
如今的中小学生绝大多数是很聪明的,但智力优秀并不等于心理和行为也会优秀。有些中小学生表现出心 理发展滞后,因而行为幼稚,与其年龄极不相称。例如,初一学生小B是体育特长生, 在某市重点中学上初一 。他身高已达1.76米,可是有个毛病,就是特别爱紧张。每逢第二天有体育比赛,小B就翻来覆去睡不着。 母 亲怕因此而影响比赛成绩,就来安慰他,帮助他,谁知他却由此养成个坏毛病,一有比赛头天必须母亲陪同睡 觉才能睡着,而且症状日趋严重,最后发展到学校考试,体育比赛都紧张,以至于学习下降,体育比赛也成绩 不佳。老师已经“警告”:再这样下去考虑转学了!
小B由于母亲的过度保护和来自学校的心理压力, 使他终日生活在恐惧、焦虑中,后经心理咨询和采用“ 系统脱敏疗法”的心理行为治疗,小B逐渐解除了不良情绪的困扰。另外,小B的父亲原来不大关心儿子,一向 认为教养孩子是妻子的事情,经心理专家的启发,他认识到自己作为父亲的责任。他利用暑假时间带儿子去爬 泰山,去海滨游泳,而且也注意了与儿子的情感交流和对儿子心理上的支持。当小B有体育比赛时,只要时间允 许,这位父亲就去观看比赛,并摄影记录儿子的进步。一年后,小B完全克服了自己的毛病,多次在市、 区级 中学生运动会上拿到奖牌,学习上也名列前茅了。 当少年逐步跨入青春期时,出现各种幼稚行为并不奇怪,在这个时期他们非常需要成人的正确引导和心理 支持,教师和家长都应帮助他们树立勇气和信心,而不要以一种即抱有极高期望,却又不相信他们能力的矛盾 心态来对待这些半大孩子。 最乖的孩子与最傻的表现
虽然从理论上谁都承认,应该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和适应挫折能力,而在现实中,人们仍是喜欢所谓的“ 乖孩子”和“听话”的孩子。在心理咨询实践中,许多事实已经告诉我们,有些过分“乖”和“听话”的孩子 ,已经近于“愚”和“傻”了。这不是因为智力的欠缺,而是由于社会适应能力需要训练和提高。
一位有美术特长的女高中生小C, 本来极有希望考入名牌美术院校的,可是就因为高考那天下了大雨,他 乘坐的公共汽车半路抛锚,等了很久没有车来,考试时间已过,小C竟然哭着回家了。缺考一门课, 当然录取 无望。在心理咨询中,小C 的父母一直对女儿赞不绝口:“这孩子从小就听话,挨了别人打也从不还手,也不 会骂人。她从4 岁就喜欢画画,一连画几个小时都不烦,也不像别的孩子那么贪玩,她是很少出去玩的。她从 来不乱花钱、也不主动向家长要钱,更不像别的孩子爱买零食,她从不去商店买东西。有一次,学校发了儿童 节去公园参加活动的票,在公园门口她的票被同学抢走了,也不计较,就在公园门口画半天的画,老师还表扬 了她„„” 而当我问小C:“高考时赶不上时间了,为什么不叫出租车? ”小C只是流泪,一言不发,她母亲说:“唉 ,只怪那天我们都没法送她,她爸出差没赶回来,她姥姥犯了心脏病,我也走不开。要知这样,我非找个人送 她,怪不得人家家长都送孩子去考场,现在想起来真是一辈子都后悔!”但是,一切包办代替,这就是好办法 吗?从小不锻炼他们的适应能力,他们什么时候才能真正“长大”呢? 美好的愿望与可悲的行动
当我为一个10岁的小女孩小D做智力测查后, 发现这个小女孩非常聪明,她的智商高达140。可是她父母却 说她数学学习成绩很差。 经心理医生启发,她父亲想起,这女孩平时对日历特别感兴趣,而且能说出一年中的 某天是星期几,是农历初几。“您听说过,这样是有超常的智力?”那位父亲说:“好像听说过。可我想,她 连学校的功课都学不好,光知道星期几有什么用?他数学一不及格,我就气得揍她!”小D 生活在一个知识分 子家庭、父母都是明牌大学毕业的,小D 在学前班时就“不爱”学算数,原因是一次她在本子上自己乱写了许 多数字,本子被老师撕下两页后,小D从此便对算术产生了反感。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毁灭了一个天才。这个家 庭还有许多不利因素:奶奶患冠心病,姥姥得了脸血栓瘫痪在床,姥爷已是癌症晚期。小D的父母就轮流请假陪 同3位老人求医问药,工作之余也必须为照顾老人疲于奔命,小D 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直到老师不断地找 家长反映小D的数学成绩太差了, 才引起家长们的注意。 与小D的交谈结果令人吃惊, 她说:“老师和父母都说我算术太差了,我也不爱上算术课,现在我不做算 术作业,也不听课。我们楼下住着一个气功大师,他说我聪明,能练出特异功能。我不想上学了,要好好学气 功,练出本领给人治病,要把姥姥、姥爷和奶奶的病都治好„„”女孩充满向往的大眼睛纯真无瑕。可是,她 真是太幼稚了,当心理医生
告诉他,会给人治病的气功大师也是大学毕业生,必须读书学习懂得许多知识时, 小姑娘竟深深地叹了一口。为什么我们的学校不能吸引她?小D将来完全可以做个好医生,也可以成为气功大师 ,可是, 怎样把她的心拴在学校?怎样使聪明的孩子成为真正的天才?谁来保证我们的下一代人尽其材? 高的目标与消极的心态
父母一下班就看见了儿子写的那封信,这是儿子头一次写信给双亲,但却是父母最不愿承认的事实:一贯 听话、学习优秀的孩子竟然离家出走了?信中有这样的话:“我说过的理想是算数的,我是未来的企业家,在 全世界会有我的公司和产品。可是,现在我需要一个人好好想一想„„不要找我,你们找不到我,也不用为我 担心,我不会影响学习,也不会做任何坏事。”这是14岁的小E“初试身手”。
小E周一早上照样来上学, 可是他对自己“失踪”两天三夜不做任何解释,无论是与他关系多好的人也休 想问出来。
心神不安的父母几乎是强迫儿子来到心理咨询中心。小E 对心理医生充满敌意,他提出一连串的问题:“ 法律上有规定吗?我怎么不能离开家?许多书上和杂志说,跨入青春期可以有自己的小秘密,我不愿说的事, 为什么非逼我说?„„后来,小E直言不讳地承认, 平时感到学习压力太大,父母管得太死,觉得没有一点自 由,自己离开家两天是做个“实验”,看看老师和父母有什么反应。他的目的是要为自己争取一点自由,所以 不能说出自己的去向,他也要以保守“这个秘密来考验自己,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 令人深思的是,除了学习,难道我们的孩子没有机会和场所来表现他们的能力吗?在这个年龄阶段如何帮 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社供稿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dO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