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阿里跻身“养猪俱乐部”》,欢迎阅读!

阿里跻身“养猪俱乐部”
作者:本刊记者 一 凡
来源:《企业观察家》 2019年第2期
哪里有赚钱机会,哪里便会有资本涌入,而作为互联网大佬的阿里,对商机的嗅觉,更为敏感。
近来,继交通、工业、航空等之后,阿里云再次将产业AI 推进到了农业领域。虽然腾讯AI 生态养鹅,掀起的热潮还未退去,但是,阿里用AI帮人养的猪,却快出栏进入市场了。
阿里之所以拥抱养殖业,是因为网易的丁磊早已投入了养猪业,且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在现代农业这一全新领域里的角逐中,阿里岂能袖手旁观?
这一次,阿里似乎抓住了政策的风口,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并迅速落地。在阿里看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现代农业将成为众多资本角逐的另一个中心舞台。
智能养猪计划
在养猪产业上,对阿里来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若想不走弯路,必须找一个熟悉养猪的合作伙伴。这次,四川特驱集团、德康集团则成了阿里养猪事业的合作伙伴。
早在2018年2月6日,阿里云与四川特驱集团、德康集团宣布达成合作,将对ET 大脑进行针对性训练与研发,最终全面实现AI 养猪。猪场装上了接入人工智能的摄像头,可以识别每一头猪。
虽然四川特驱集团、德康集团在养猪技术上有优势,但是在人工智能上,则是阿里的核心优势,优势互补成了双方合作的动力。据阿里云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图像识别技术,每头猪都有自己的档案,包括品种、体重、进食情况、运动频次、免疫情况等。这些数据可用于分析行为特征、料肉比等;同时结合声学特征和红外线测温技术,可通过猪的体温、咳嗽、叫声等判断其是否患病,预警疫情。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阿里将农业板块再度升级。2018 年6 月7 日,在上海举行的2018 云栖大会·上海峰会上,阿里云负责人胡晓明正式发布ET 农业大脑,首创了以 AI ( 人工智能 ) 技术养猪,希望将人工智能与农业深入结合。
此外,记者从阿里了解到,基于机器视觉技术,ET 大脑能够为每一头猪建立一套档案,从中分析出猪肉质量,为消费者提供选择帮助。
此外,ET 大脑还将做到对母猪年生产力预测,给出淘汰意见等。“猪场有大量的历史视频数据和母猪的历史生育数据,可以帮助ET 大脑对母猪的生产模式进行深度学习。”据阿里云对外公开透露。
这样,通过ET 农业大脑,可以准确地知道每一头猪的运动量,公里数可以成为判断猪肉品质的新标准。在猪肉质量得到保证的同时,母猪每年的繁殖能力也提升了3头,而死亡淘汰率则降低了3%,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实现了增收。
众所周知,产业AI 是阿里云坚持的人工智能发展路线。ET 农业大脑希望将人工智能与农业深入结合,改变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实现现代化生产,给农民以更高的回报。
胡晓明提到的养猪案例,是阿里云与四川特驱集团合作推出的,帮助这家国内养殖龙头企业迈出了用人工智能养猪的第一步。 事实上,这是阿里云AT 农业战略的又一次落地。
未雨绸缪
说起阿里,想必大家会联想到淘宝、天猫,但是若提起阿里涉足农业,大家了解得并不多。
其实,阿里与农业产业也是颇有渊源的。虽然马云已经淡出了阿里,但是若说起阿里在农业上的快速布局,必须要提到马云。
之前,马云曾经有一次难忘的以色列之行,阿里之所以涉足农业,与马云此行还是有一定关系的。虽然以色列是建立在沙漠之上的国家,土地贫瘠,但凭借农业高科技让其成为中东地区为数不多的实现粮食自给的国家。
马云的以色列之行,让马云看到了现代农业的潜力和机会,并让阿里在之后的布局上,把关注点移到了农业领域。
早在2014 年,阿里便成立了农村淘宝,并且农村淘宝也是斥资100 亿元进行农业创新。通过与当地政府合作,淘宝一手打造了高邮咸鸭蛋,梯田红米,东北长粒香大米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紧接着,2015 年春节前,阿里就公开预售“团年猪”。据悉,这些“团年猪”都是农户家中的养的黑猪苗,并且还是按照传统的土方法饲养。在春节前宰杀分割完毕后配送到消费者手中,因此叫做“团年猪”。
阿里云在2016 年就推出了ET 城市大脑。截至目前,阿里已经先后推出了ET 工业大脑、ET 环境大脑、ET 航空大脑。而此次,阿里云把人工智能这一最“尖端”的技术,引入到了最“传统”的农业领域。
阿里的ET 农业大脑将改变的不只是农业、农村和农民,还有被认为是贫瘠之地的农村信息化市场,未来将有更多方案商,以全新的模式,进入到农业领域中来。
阿里云养猪的上述应用场景,给传统农业带来了产业升级的希望。ET 农业大脑,改变的绝不仅仅是农业,还包括我们这些农业信息化的从业者,将会带来全新的市场机会和业务模式。
在各大行业中,农业一直是信息化的贫瘠之地。传统农业由于低效率、低附加值的运作模式,无力在信息化方面进行投入。但是,阿里云提供的云服务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将彻底改变这一状况,形成了全新的业务模式。即使我们通过技术手段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但农户规模很小、信息化水平低,仍然无法成为IT 市场的主流采购者。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阿里云的ET 农业大脑,不是简单地提供给农户,而是采用B2B2C 的业务模式——阿里云的直接客户是特驱集团、蒙牛、海升集团这样的大企业,它们来付费采购,然后提供给农民,农民则免费使用。”胡晓明介绍说,
阿里云很期待能够与方案商一起开拓农业市场,服务农业客户。“阿里云将自己定位于平台型公司,希望能够把阿里云的能力通过API 传递给合作伙伴,由合作伙伴转换成应用软件提供给客户。”胡晓明表示。
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目前,阿里云已经推出一些场景化的应用,是希望能够让大家看到效果,一旦有更多方案商进入农业领域,阿里云就会退下来,而把应用交给合作伙伴去独立完成。
据媒体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领衔的青岛“海水稻”研发团队,将与阿里农村淘宝达成合作。
从阿里了解到,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已经加入农村淘宝发起的亩产一千美金计划,而农村淘宝也将加入袁隆平“海水稻”团队袁米农业科技领衔的中国稻米食味与品质研究院,双方将在电商脱贫领域展开全面合作。这是阿里布局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两个部分,未来还将继续发力。
按照阿里云的一贯调性,ET 农业大脑同样没有宏大战略铺陈和框架方案描述,都是具体落地的实际应用案例。据介绍,ET 农业大脑已应用于生猪饲养、苹果及甜瓜种植,具备了数字档案生成、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农事分析、全链路溯源等功能,未来还将很快在石榴、生菜种植中落地。
虽然阿里看好农业智能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阿里的农业大脑,仍面临三大挑战,“除了农业软件基础设施薄弱,和农业专家IT 知识薄弱外,人力成本、计算成本巨大,同样是一大挑战。未来,我们希望用人工智能帮助农户农企‘对症下药’,实现中国农产品‘三级跳’,即更安全、更营养、更值钱。”胡晓明坦言。
农业项目投入多、时间长,而阿里却始终强调他们不以盈利为目的。接下来,人工智能农业正呈现蓬勃之势,面对京东、百度、联华为等互联网巨头在农业领域里的攻城拔寨,阿里能否占领农业智慧化的风口,将是一个巨大挑战。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dF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