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2023-02-18 15:17: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欢迎阅读!
读后感,人格,儿童,教育
读《儿童的人格教育》有感

最近学校推荐看一本书《儿童的人格教育,第一次听到这个书,我想这大概是一本关于如何教育孩子培养健全的人格的书吧.童的人格教育对于教师来讲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问,于是我毫不犹豫入手了这本书,拿到的时候,我很庆幸,这本书不是很厚,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可以阅读完.但直到翻阅了其中的内容之后,我才发现我想的太简单了,这毕竟是一部心理学著作,书中的内容深刻而丰富.

由于知识浅薄,对于书中的很多内容我还是懵懵懂懂,我甚至开始迷茫,到底什么是人格,在我的理解里,人格是人的性格与品德,是书中的理解与我的还是有点出入的。于是我查阅了汉语词典,其中的解释是这样的“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人格的形成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阿德勒也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放、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

在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两个词:“自卑”“优越”。阿德勒的一个教育思想就是自卑而超越,他认为只有让学生感到自卑,他才能追求超越。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激


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消除内心的自卑感,他把自卑与补偿看作是追求优越的动力根源.

阿德勒认为,人的心理总是充满着有活力、有目的追求。儿童自出生起,就不断地追求发展,追求伟大、完善和优越的希望图景,这种图景是无意识形成的,但却无时不在。这种追求,决定了儿童一生的具体行为。

儿童对于希望图景的追求,还源于另一个重要的心理事实,即人的自卑感。所有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儿童通过各种方式来消除自卑感,追求优越感。所以自卑感是儿童发展的基本动力。

自卑感和优越感是同一基本事实的两面,难以截然分开.但是,当自卑感过于强烈时,儿童最终只是在心理上而非行为上加以克服,这是问题学生产生的根源。因此,解决问题儿童的问题,要防止简单的训诫,而应该从儿童的整体人格入手,检查儿童理解事实以及做出反应的方式。

因此,对于问题学生,教师应该学会洞察儿童追求优越感的方式,加强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引导孩子反思并改变错误的方式,逐渐走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读到这里,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工作对于班级的一些问题学生,有时可能缺少耐心,只是简单粗暴的教训,而没有真正地深入了解这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uD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