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公开课教案_0》,欢迎阅读!
《定风波》教案
一、
导入(略)
有一个才貌双全的现代女子叫刘艳琴,她如此对偶像说:“佛说,修五百年方能同舟,修一千年才能共枕。他在他的千年里倏忽而过,我在我的千年里苦苦修行,虽然我不知道在这千年的轮回中,有多少人曾经如我一样地期盼过,但我仍愿意倾尽我的全部虔诚来祈祷:来生让我嫁给苏东坡,嫁给这个上帝唯一的骄傲。”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个千年前历尽坎坷的落魄文人用什么在叩动着现代女子的芳心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坡翁的词《定风波》,感受苏东坡跳动的脉搏。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学习目标(集体朗读)
1.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准确把握诗歌主旨,感受词人形象。
2让学生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自己的志向。 3、引导学生学习本词表现手法。
三、问题
谁来朗读一下词前小序? 问题组一
1、词前小序给我们透露了哪些信息?
个人: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地点:沙湖道中。 天气:雨,晴。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故,交代写作缘由。
2、借助词前小序,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和生活态度。
苏轼身居谪居之地,途中遇到大雨,也不觉狼狈,表达了词人乐观开朗的性格和洒脱、旷达的生活态度。
3、朗读诗歌分析主人公形象。
莫听―――>超然物外
何妨―――>镇定自若 谁怕―――>向风雨挑战的倔强 吟啸且徐行 ——>潇洒闲适
“竹杖芒鞋轻胜马” 一蓑烟雨任平生”,说明: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毛泽东《游泳》超旷达观之状可掬。一个“任”字,见出自若、自信的胸襟。
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问题组二
1、 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
吗?
1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似乎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实际上是以“竹杖芒鞋”喻指闲散江湖,以“马”喻指奔波官场,通过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身轻松。
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是不可能轻松的,故而它的实质用意只能是“无官一身轻”
2、“一蓑烟雨任平生”,请你具体谈谈这主旨句的含义,雨具先去,这里的“一蓑”是怎么回事,“烟雨”是否只指自然界的风雨?“任平生”又体现词人的什么思想?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而“烟雨”则是江湖上烟波浩渺、斜风细雨的景象,故而这一句是表达了苏拭想退隐江湖、自在地度过一生的心愿。
“任”字含放任自由之意。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
3、“山头斜照却相迎”透漏词人喜悦的心情,喜悦之余此人回顾一路上的风雨袭来,自有一番感悟,词人自己的话是“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你是怎样理解他的这种感悟的呢?这里的“风雨”和“晴”是否有深层含义?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实际上,“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 “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显然,这里的主要心态是旷达,主要意向是隐逸。 问题组三
本词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不细细品味,难揣其意,大家思考,词人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做到的?
⑴以小见大
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行。表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并且由眼前的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不畏坎坷淡泊超然的情怀。
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借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超然心境,这都是即景生情、以小见大。
⑵一语双关即隐喻手法
风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例如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隐喻寄托着苏轼遭贬后泰然自若的情绪;在“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中,隐喻寄托着作者历经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的社会人生感受;
⑶虚实结合
作者实写道中遇雨、吟啸、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阳、晚照这一系列历历在目的自然真景,虚写仕途坎坷、遭贬黄州、一蓑烟雨、超然物外等一系列社会人生景象
借眼前景想象自己,不仅表现出苏轼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心仪归隐等一系列复杂而深微的情致,而且渗滤出放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等一系列人生哲理。写眼前景有限,想心中事无限,这就是这首词通过虚实结合手法所追求的艺术效果
六、归纳总结(个人展示)
《定风波》这首词,上片写了雨中苏东坡,下片写了 雨后苏东坡 。用以小见大、隐喻、双关、虚实结合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感情,更展现了他积极、进取、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七、拓展探究(小组展示)
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你什么启示?
1、阳光总在风雨后。
2、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oh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