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欢迎阅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之我见
十六大以来,中国文化以迅猛的速度发展,形成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为中华文化复兴提供了坚实基础。在探索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重大战略部署和重要指导方针,探究了诸多制约、困扰文化发展的难题,产生了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找到了一条具有鲜明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基本建立。
在学习中,我个人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理论源头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的母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思想路线、发展道路、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国际战略等主要问题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提供了质的规定性,决定了它的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本色,同时也为之注入了核心内容,搭建起基本体系框架。
二、中国传统文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秉承传统文化的唯物自然观、平等政治观和辩证历史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的当代形式。中华文化精髓的传统民族精神一脉相承,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再生再造为五四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不朽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奠定了可靠的人本基础,赋予其精神内核以鲜明的民族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还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步入新世纪之后,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不断分化、文化科技的突飞猛进、文化内容结构的持续升级、文化市场主体的迅速壮大以及文化主管部门的职能转变等新鲜实践,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开辟了机遇与风险共存的复杂局面,带来了诸多应接不暇的崭新命题。在文化建设迎来高潮的同时,也面对着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适应、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适应、与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不适应等矛盾。这些都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建设发出了现实呼唤,为创立文化理论体系准备了丰富鲜活的原材料,同时也赋予了它充满朝气的青春品格。 在学习中,我个人体会到这个理论体系包含以下方面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当代中华文化的主体,是跨时空、多层次,相互交融、完满自足的多元统一。就其表现形态来看,包含主流文化与民间文化、公益文化与市场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等内容。由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标志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旗帜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5种价值观念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部分,是文化发挥其以文化人基本作用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人民性与民族性、意识形态性和商业性、自体性与包容性、守成性与成长性等对立统一属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过程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肇始于上世纪中叶,迄今为止走过了3个历史阶段,即1949年至1978年的初建时期、1978年至2002年的改革时期和2002年至今的成熟时期。在初建时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创作了一批文化艺术经典作品,建设了一支文化工作的基本队伍,在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雏形初步显现。在改革时期,文化建设步入正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得到明确,建设框架和特性基本形成,文化建设为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在成熟阶段,随着国家的强盛,文
化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逐步完备,文化建设领域扩展、功能倍增、活力充沛、规模空前,取得前所未见的巨大成就,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三阶段层层推进,共同谱写了华夏文化建设的壮丽篇章。在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国际环境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出发,文化在今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充分地显现,整体水平稳步提高,软实力渐次壮大,最终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强国的百年梦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目的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目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探索过程。在初建时期,提出文化为政治服务;改革时期,目的细化为“二为”;进入成熟期,文化建设的目的发展成一个包含根本目的、首要目的和复合目的3个层级的目的系统。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塑造高尚人格,这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规定;首要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现阶段文化发展主要矛盾的本质规定;复合目的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和谐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规定。这个目的系统内在地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存在的合法性,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地位、作用,决定着文化工作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文化建设要遵循的方针、原则,以及文化前进的方向。它要求始终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坚持牢牢把握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构筑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始终坚持发展多元业态,满足多样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法论。包括以人为本、整体系统、统筹兼顾和求真务实等思想方法在内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法论的哲学基础。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是文化建设贯彻科学发展观方法论的总体原则。科学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法论的核心,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是关键。这个方法论在认识层面实时把握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利用的关系、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关系、文化外宣与文化贸易的关系,深入探寻文化发展规律上,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在实践层面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一手抓文化体制改革、一手抓文化人才培养,一手抓文化遗产的继承保护、一手抓文艺作品的创作传播,一手抓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一手抓文化科技的研发利用,一手抓国内文化产品创制、一手抓国外文化市场开发,两手抓,两手强,努力实现文化建设的城乡平衡、区域平衡和结构平衡,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兼备,具有很强的实践功效。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动力论。社会制度、文化实践、人的需要和全局互动四者构成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合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中华文化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桎梏,文化建设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方面上升为国家意志,文化发展因此有了坚强的制度保证和不竭的前进动力;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代表的文化建设实践是社会文化生活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现实动力,其中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现阶段增强文化发展动力的重要手段,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保持文化生机与活力的唯一选择,科技是人的力量的本质显现,科技进步是近代以来文化演变的第一推手,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是推动中华文化复兴的三驾马车,也是当前文化建设的主要抓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包括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需要,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又是维持中国文化供需链条正常运转的原初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与世界的主人,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推动文化发展的主体动力;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三大建设构成的全局互动,拓宽了文化发展的视野与空间,为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素材准备,给文化发展提供了巨大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it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