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故事新编》的历史书写特征

2023-01-20 00:39: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论《故事新编》的历史书写特征》,欢迎阅读!
故事新编,书写,特征,历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论《故事新编》的历史书写特征

作者:于思见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3年第06

要:《故事新编》是书写历史的小说,其特征主要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古今杂糅、时空交错,对圣贤、先哲、权威们的消解与否定。《故事新编》的书写方式对我国历史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留下的祸根也不容忽视。 关键词:《故事新编》;历史书写;特征

关于《故事新编》的文体归属,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其是关于历史书写的小说,早已公论。所谓编,就是指对经典文本的再次创作,在鲁迅的笔下这种再创有着独特特征,突出表现在强烈的现实关怀,古今杂糅、时空交错,对圣贤、先哲、权威们的消解与否定。

一、《故事新编》具有的独特特征 1.强烈的现实关怀

《故事新编》中几乎所有的篇章都不是一时冲动、空穴来风,都有一定的现实考量,凝聚了鲁迅对许多问题深入、持续的思考,充满了浓烈的现实战斗激情。如,《补天》中的小东西满嘴仁义道德,却从事着男盗女娼的勾当,表面上道貌岸然,内心却是肮脏龌龊;《铸剑》中的国王凶残毒辣,群臣无能无聊,看客麻木愚昧;《理水》中文化山上学者卖弄学问,丑态百出,所谓大员在大灾面前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大搞品尝宴会;《非公》中所谓的募捐救国队,以救国为名,大肆搜刮;《采薇》中的小穷奇实为强盗,却美其名曰恭行天,流氓无赖相十足;《出关》中所谓优待老作家和提拔新作家,实为剥削者常用的一种欺骗宣传手段;《起死》中出现的保甲”“上流文章都有所指,这些现象都有现实依据,加入这些现实因素,既实现了对时弊的针砭,又增强了文本的杂文味和现实战斗性。 2.古今杂糅,时空交错

《故事新编》在处理历史素材时,没有完全忠实历史,也没有按照历史事件本身及其过程作表面上的铺陈,而是深入历史历史人物的精神深处,通过古人古事的重演,折射出从五四到三十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的若干影子,让现在过去浑然一体,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历史的循环往复。这种处理历史与现实的方法,既高于历史又高于现实,自由地穿梭于过去现在,在历史中审视现实,在现实中体验历史,从而达到对历史全新的理解和阐释。

3.对圣贤、先哲、权威们的消解与否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鲁迅对历史典籍中的英雄、圣贤和权威们持否定态度,眼光是俯视的,这根源于其对中国历史历史书写者以及历史文本的怀疑和深刻认识。《故事新编》中所描写的人物不是历史的先贤与圣哲,就是传说中民族精神的化身和典型,但是在鲁迅俯视的视域内,他们风光不再,脱去神圣衣冠,着陆现实人间,经历常人才有的无聊、无奈、寂寞、悲伤、屈辱、尴尬和伤害。

《故事新编》中八篇小说的取材都不是信手拈来,而是审慎选择、精心设计的,在精神内涵上是一以贯之的,那就是脱冕,让这些圣贤、先哲、权威们平凡化、凡俗化,让他们在人间遭尽洋相,神圣形象消解殆尽。这种脱冕,在完成了对他们消解与否定的同时,也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文本、中国历史的消解与否定,因为他们的思想,他们所代表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历史文本的正统,是中国历史的根源,对前者的否定与消解,也就是对后者的否定与消解。

虽然把《故事新编》归档为历史小说遭到很多人反对,但毋庸置疑的是《故事新编》书写历史的方式对我国现代历史小说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追求历史精神的神似、借古人之事浇心中块垒、以古讽今,还是艺术手法上的油滑、反讽、戏拟等都让后起者群起模仿借鉴。

很多作家开始从事历史小说创作都是受《故事新编》启发,比如,郭沫若、矛盾、郁达夫、冯至、王独清、废名、聂紺弩、秦牧等。在我国现代小说史上,受《故事新编》启发所创作的历史小说,难以尽数,就是当代文坛风光一时的历史小说也不能说和《故事新编》没有干系,《故事新编》的影响可见一斑。 二、故事新编带有的局限性

《故事新编》为现代历史小说的繁荣立下汗马功劳,但是也遗留了一些祸根,这些在现代历史小说中迅速蔓延,使其带有很多局限。主要表现在: 1.功利观

从上面分析中可以看出《故事新编》有很强的现实功利性,文本中摄入很多现实事件和人事纠纷,这是创作《故事新编》的原动力之一。这种功利观在后来的历史小说中得到过度的发挥,为了讽今,随意篡改历史,盲目比附,牵强附会,甚至大肆进行人身攻击和无理谩骂,既侮辱了历史,又糟蹋了现实。 2.消解历史

从《故事新编》文本叙事中可以发现,鲁迅有意改写历史文本和历史人物,把这些人物彻底现实化,退去他们身上的神圣光环,消解他们的神圣性,从而达到对历史的解构和否定。鲁迅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是解构中有建构,可惜后继者没有做到这一点,对历史完全否定,过分偏激,让我们无本可依,最终导致民族精神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d1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