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课《邓稼先》课堂实录

2023-03-09 19:47: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课《邓稼先》课堂实录》,欢迎阅读!
邓稼先,文部,下册,实录,课堂


《邓稼先》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媒体播放岳飞《满江红》

刚才,同学们在课前2分钟诵读的是----岳飞的《满江红》

岳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抗金英雄和民族英雄,他可谓是中国历史上脊梁式的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有一些脊梁式的人物,这节课我们就认识一位为中国铸造了铁的脊梁的人物-------邓稼先。出示标题幻灯片,并板书课题及作者) 正课:

环节一:由小标题牵出邓稼先生平

师: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一个什么样的显著特点?-------小标题

师:对,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六个小标题,好吧? (出示幻灯片)

师:这六个小标题呀把文章分成了六个部分,其中有一个部分是集中详细地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那个部分?-----两弹元勋

师:是,那这一部分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

师:请同学们在这一部分中圈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好吗?---圈画 师:(提问)来,从你开始吧 (点评:很简洁,不错),之后一人一句提问 师:好,同学们,这一节中写到了很多的时间(出示幻灯片),其中有三个时间具体到了年月日,为什么这三个时间杨振宁先生记得这么清晰呢?

生:可能这三个日子比较特殊,19641016日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1967617日是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而1986729日是邓稼先逝世的日子。

师:邓稼先的逝世是共和国的一大损失,也使杨振宁失去了一个亲如兄弟的朋友

那么两弹爆炸的日子有什么意义吗?文中有一句话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的新生日子!出示PPT 师:朗读这句话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要重读 : (点评) 牛!

师:再请一个学生读这句话 师:读这句话有什么感觉 生:振奋、激动等

师:是呀,振奋、激动,咱们中国人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来,集体再读一遍,把咱中国人的那一份扬眉吐气读出来

环节二:探究“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过渡:文中有一段文字,就定格在了哪一段任人宰割的历史,哪一段文字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师:来,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一段文字 师起头: “一百年以前” -----

师:同学们,历史呀如一轴长长的画卷,我们有时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表达我们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感受,那么,对中国最近一百年的历史,你会用什么颜色来表达你的感受呢?-----黑色、白色...... 师:为什么要用这些颜色呢?

生:因为这近一百年的历史我们任人宰割,很悲惨,很黑暗的那种 师:那描写这些历史时,作者把时间定格在了那一年?------1898 师:我们来看这一段文字出示幻灯片),起头“只举1898年为例---”让学生齐读,同时板书1898黑色 师:有人说呀,这段描写1898年的文字太不简洁了,所以把它改了,(出示幻灯片),让一个学生起来读 师:两个句子,意思相同,哪一个更好?-------上一句 师:你来说说看

1、数字、地名不具体

因为上一句通过具体的地名和数字来表达,说明列强侵占中国很多的领土,侵占的时间很长,这样更能激发起人们心中的愤怒

2、找出一对很矛盾的词-----到底是强占还是租借? 是打着租借的幌子强占,“租借”是打了引号的,所以表面是租借,实际上是一种强占,说明这些国家在中国犯下的许多罪行。

师:是的,是强占,不是租借,这是一种什么行为?-----是一种强盗的行为

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自己家的东西别人看上后就可以任意的抢过去呢?----因为当时的中国太落后了 板书及ppt:落后就要挨打!所以在朗读时,红色的词应该怎么处理?--应重读 师:这段文字是单独成段的,这有什么效果? 生:强调,朗读时语气要十分沉重

师:好,我想找同学给大家示范性朗读一下-----梅书海

1




师:我想请你(王林艳)点评一下,这几个词他读出那种感觉了吗? 生:语气我认为还可以更强烈一些 你给大家示范一下好吗?

师:哪现在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读出那种对我们心灵的震撼,师起头:“只举1898年为例”----生齐读 师:(点评)大家读得很好读出了那种亡国灭种的危险,同学们,这种黑色的历史给了我们黑色的愤怒,但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啊,不止是一种颜色,在这里,还能读出什么颜色? 生:红色(红色代表喜悦、快乐),因为这段中说,“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结束了哪任人宰割的历史

师:哪这句话中哪个字可以读出那种红色的激情?------- 师:让一生读此句,你为什么把这个站字读得那么重啊?

------因为今天,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终于独立了,所以我很骄傲

师:说得好,对民族独立的骄傲,哪这段文字里面,除了对民族独立的骄傲外,还有对谁的骄傲?邓稼先 师:拿理由出来

生:对这一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师:让学生朗读最后三段文字“今天,一个世纪以后-------------邓稼先”

环节三:探究“文革”1971年、1982年这几个时间段

过渡:是啊,同学们,百年历史从不曾停下它的脚步,而杨振宁先生确把时间定格在了1898年,在这个凝固的时间背后它具有深远的意义和诚挚的感情,其实啊,在文章的三、四、五部分,杨振宁先生还把许多时间定格下来了、停留在了邓稼先的身上,让我们找出这些时间吧 师:你说

生:1967年、1971

师: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生:文化大革命

师:板书:文革,之后问,那么在第四部分呢?时间定格在那一年? 生:1971

师:第五部分,定格在那一年? 生:1982

师:杨振宁先生吧时间定格在了这三个时间段里,那么同学们,我们小组讨论两个问题:在这些时间的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杨振宁先生定格这些时间的意义,任选一个时间,先自己找找,在与小组同学讨论,明白了吗?好,开始吧(出示幻灯片)板书:1967 1971 1982 生:讨论,师下组巡视 “文革”初期

师:同学们刚才讨论得很认真,也很投入,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按时间顺序,那个小组将时间定格在了“文革初期”?

师:文革初期,发生了什么事

生:文革初期,它所在的研究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师:从这两段文字里能体会出杨振宁对邓稼先的什么感情呢? 生:作者对邓稼先十分敬佩 师:为什么?

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他们继续工作,这真是一个奇迹

师:如果奥本海默去做这个工作,结果会怎么样呢?依据是什么?

生:会出惨案,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拔尖是指他的成就,锋芒毕露是指他的性格 师:为什么邓稼先能做好这个工作

生:因为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能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所以绝对相信他

师:我明白了,在这个动荡的年代,出了一个伟大的人物 (板书:动荡) 1971年”

师:有没有那个组关注到了1971年这段时间? 生: 师:这些文字都是源于为了证实一段谣言,是什么谣言?

生:在那以前,也就是1964年中国原子弹试爆以后,美国报章上就已经再三提到稼先是这项事业的重要领导人,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谣言说19483月去了中国的寒春曾参与中国原子弹工程(出示幻灯片) 师:(出示幻灯片) 在原子弹爆炸后,还有其他的新闻媒体作出这样的报道(出示幻灯片)让学生朗读这段文字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Vs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