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辩题》,欢迎阅读!
![辩题](/static/wddqxz/img/rand/big_142.jpg)
辩题: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正方: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还是弊大呢?首先必须得弄清什么是外来文化,什么是民族文化。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指民族文化。而正在进入一个民族内部,并与其社会发生作用,被其逐步接受的别族文化,即被称为外来文化。世界任何民族都没有所谓的纯粹的民族文化,或多或少的都有外来文化的融入,这是不争的事实,从微观角度上讲,根本就没有什么纯粹的东西,文化的融合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一种文化缺少另种文化的参照,没有融合,没有不断的新鲜血液的注入便是一具没有生命力的腐尸。如果真正的健全文化缺少标志(外来文化作参照),缺少优劣的比对,那么这个别民族文化只有独自强健,又悄悄消亡。文化的沦落,原因之一便是失去了和另种文化相参照的反省功能。
一种民族文化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层次的时侯,极容易保守和自高自大,如果再不去和别种文化去交流,难免会迷昧和固执的排他。文化需要钻研,因此又容易钻牛角尖。文化需要传播,而不能一味的闭关自守,而这种种迷昧则会造成自我毁损的灾难。比如属于精神文化范畴之其一的宗教,在它创始之初,大多能做到眼清目明,分辩是非。但是时间长了,高度发展而又没有外来某种精神文化参入的时侯,就会发生变异:骗造神化、排斥异端、约束行为、解释教义等方面走向极端,甚至会发生宗教战争,酿成人间惨剧。
文化越伟大,就越有保守的弊端。保守留下了秩序,丢掉了创造。两河的巴比伦文明和埃及的法老文明延续很长时间却不大有变化,便是例证。一种缺少变化的、不接受外来文化的文化,是不可能正常发展的。当这种文化没有了君主专制式的支持,不再具有创造力,那么它就必然会整个地让位于低层文明,就像印度在戒日王之后便出现了佛教渐渐让位于印度教的势头。一个没有发展,不能和世界文化融合的民族文化(不管其民族文化本身曾经多么优秀)是注定会被历史淘汰和遗忘。它的衰落是必然。
中化民族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和平共处的国家,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能和平共处的典范。她有五十六个民族:满、汉、回、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傣族。。。。。。对于其任何一个民族而言其另种民族的文化都是外来文化,可是在这样一种互相交流、互相探询、互相促进的文化共融形式下,各民族都能和平共处,而汉族更以一种高恣态,对所有的外来民族文化兼容并蓄,真正坦然做到接纳外来文化的冲击与洗礼,而汉族文化本身因为种种外来文化的介入而愈发生机勃勃,深入人心、对于其外来民族文化的宽容接纳更团结了其他的民族,使民族间的相处长久稳定,此利明显的大于弊。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更是可以作为一个比对的对象来探讨两种文化间的碰撞和其碰撞间的利与弊。我们的民族文化主张中庸的儒学思想,主张和谐,与世无争,遇到问题的时侯多采取回避,甚至古有位至甚高的达官贵人,如有不如意之事常归隐山林,这对他本身的文化修养及学识而言是种极大的浪费,对急需人才建设的国家而言就意味着人才的流失。而西方的文化则是扩张和争斗,凡事分割、求证、注重逻辑思维。如能够把西方这种以形式逻辑为基础的文化融入中华民族文化当中,积极推动科技发展,求创新及思想解放,必是能大大提高我们发展的进步。而这正是我们现阶段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华文化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及急需解决的。遇到问题不能用模糊和谐一笔带过,而需要外来文化中这种城市意识、探求意识来增加凝聚力,聚拢人才。
有文化的碰撞也自然有文化的融合,有传承也会有背叛,有矛盾也就有发展,这是事
物的两个面在起作用。一种民族文化如果习惯性的僵化,不与外来文化接触和融合,在某阶段自以为乐的停留过久,那么难免会埋葬憧憬,自我阻断。历史总是要求文化强蛮、突进、超越、融合来达到自我生存,而不符合这种要求的多半便会被牵掣,陷入困境,继而无所适从,就此消亡。当孔子、老子、释迦牟尼在东方思考时,爱琴海边则徘徊着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苏格拉底、希罗多德和柏拉图,如此灿烂的精神星座,以及他们所透析的精神文化、民族文化互相辉映,照亮了整个人类,是后世的人们永远的精神文化财富。这样多种多样璀灿的互为影响的并互视为外来的外来文化现在已经融入了整个人类的精神世界,被所有民族视为共同的民族文化,并使各民族文化异彩分呈、具有永恒和达观的生命力,以及开阔的文化视角。那么我们说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 利大于弊!
反方: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弊大于利
首先,今天的辨题告诉我们,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无疑是既有利也有弊的。我方从不否认,外来文化自有它好的一面,但这是就它自身情况来说,而非站在民族文化的立场。民族文化显著的特征是民族性、主体性以及纯粹性。就是以民族内部同质的身份出现和存在的。而外来文化恰恰是与其相矛盾的概念,是作为一个异质的对立面而存在的。作为一个民族特有的生存方式、思维习惯的精神体现,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民族精神和全体认同基础上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根基不同,自身规律和发展方向也不同,何来促进发展,怎谈利大于弊呢?
其次,来看文化交流的现实环境:理论上和现实中,文化交流的目的是政治的,或是经济的,但从来不可能是纯粹文化的。它背后必然隐藏着权力的斗争与利益的攫取。不管是“两国文化年”还是“中外友谊歌会”,无一不是借助文化交流作为手段而企图达到政治或经济目的。相信在座的都熟知文化话语权力斗争的问题,正是世界各国围绕着文化控制权而产生激烈的冲突与争夺,文化霸权的概念应运而生,对方辩友是否认为,国家制定文化安全战略的政策纯粹属于杞人忧天,多此一举呢!
最后,从吸收来看,一个自身民族文化积淀还不够深厚的人就冲动地幻想着接受外来文化在语言文字、思维方式、心理模式等多方面的异域冲击,其结果只可能是被动地被同化而不是对方辩友假想的取长补短,主动吸收。久而久之一种文化自我就这样悄无声息地遗失了,也许当事者还浑然不知,乐在其中。
文化传统面临威胁,文化贬值,意识形态正在受到不断渗透和改型!试问对方辩友,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呢?
历史告诉我们,夷不乱华,前哲之训,存亡继绝,列圣通规。现实告诉我们,后殖民时代,政治军事的"硬权力"作为全球西化的手段已经转移给了文化交流这一"软权力",对方辩友,面对如此深重危机,你们还忍心坚持利大于弊吗!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Se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