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活着》的电影改编

2023-05-07 07:36: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活着》的电影改编》,欢迎阅读!
改编,活着,电影
论《活着》的电影改编



《活着》是由张艺谋拍摄的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的一部电影,电影的内容与小说基本相仿,但也有些许的不同。

余华所描写的社会背景依次是内战,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而富贵一家的命运也与这一系列的社会变革紧密相连。

张艺谋虽然在对《活着》进行改编的过程中增删了很多内容。但我认为这部电影的改编是成功的。

首先在内容的选择上,张艺谋有目的地对一些故事情节进行了删减。余华在小说开篇便用了很多的笔墨着重描写了富贵从小到大的少爷生活,也就是其荒唐的生活,意在与后文富贵一家活着的坚辛做对比。而电影仅仅是细致的刻画了富贵在赌场赌钱时的场景,而富贵年少时是如何的荒唐,比如找一个女人每天背着他走在街道上,怎样气他的岳父,电影中均没有展现。同时小说中一家人最后只剩下富贵自己一个人艰难地活着,而电影中仅仅描写到凤霞的去世。苦根即电影中的馒头,家珍,富贵,二喜则在结尾向我们展示了昂扬的生命力。电影将小说开篇讲到的一句话进行了改编和再创造,小说中是富贵爹向富贵讲述了祖上的发家之路“从前,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而电影中则把这句话进行了多次运用,富贵曾经和年幼的有庆说过这句话,也在结尾处,由经历了一系列家族变迁的富贵和新鲜的生命馒头对话产生,但是有庆并没有真正感受到共产主义就死去了,而后一个馒头也是如此的鲜活生命。余华小说中这句话给人一种沧桑的感觉,人活着就仿佛一种无法逆转的论回。但电影中的两次运用,都是与鲜活的,年幼的生命产生的,仿佛是给了观众一种活下去的希望,可是对比着看,这种希望又好像是飘渺的,无望的希望,但是他又终归是希望,人活着不能没有希望,而张艺谋改编的电影就是给了人这样一种矛盾的感觉,看上去是希望,却是无望的希望,而他确确实实又在结尾给了我们这样的希望。

电影同时也增添了一部分人物,情节。其中最为典型的应该就是那个皮影,这个皮影可谓是贯穿了整部电影的始终,从电影开场,便伴随着皮影的声音,到富贵输的变卖家产,不得已选择了唱皮影为生,内战期间抓壮丁,通过为解放军唱皮影,获得证明并回家,就在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富贵也在唱着皮影,为大家助兴,包括他的儿子有庆死时,他还在唱着皮影,直到文革期间破四旧,皮影被烧毁了,箱子还留着,电影结尾时,富贵将馒头买的小鸡仔,放入了皮影箱子中。就是这样一个物件——皮影,贯穿了电影的始终,而张艺谋这样的改变也使得电影更加连贯,使每一幕剧情都像用一根绳连接一样,即使故事有着偶然性,也会让人产生一种必然的感觉。这也是张艺谋的高明之处,余华的小说中并没有提过皮影,就连富贵也只是在农村田地劳动,但张艺谋却将富贵改为在城里生活,而生活的来源便是皮影,这样既可以增加电影的戏剧性,也正确合理的运用了音


乐与情景相结合的原理,使故事的产生,叙述更加生动,形象。

而张艺谋删减的一些内容,虽然有些是小说中的亮点,但是他也总能捕捉到他认为的亮点并适当的进行再创造,比如:凤霞生孩子时请来的那个正被批斗着的中医权威王斌,这就是张艺谋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加强版阐述。通过王斌被批斗,学生没有实践经验误判,并在突发事件来临时无法做出决定,进而导致了凤霞生孩子时大出血,草率的造成了死亡。在电影叙述中,王斌的出现仿佛为这个事故带来了希望,可是,批斗游街使得他没有了力气,富贵好心的馒头,却不想在关键时刻起到了反作用,王斌吃得太急被噎到了,所以在那生命攸关的时刻,他没有起到丝毫作用。而张艺谋对这一戏剧性的描绘,让观众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小说的叙述中是采用了二重叙述,先是以作者我为第一人称叙述,收集歌谣的过程中看到了一个老人,也就是富贵,然后富贵又以第一人称叙述讲述了这么一个艰难的活着的故事,而电影中通篇是以第三人称叙述,可能在给人真实度的体现上不如小说,可是第三人称的叙述却能给人一种全面的角度,而不光光是以一个人的视角来描写。同时电影采用的这种叙事方法给人以一种故事感,对于情节的展示也更为丰富。

张艺谋电影的改编更为成功的一点是他可以正确的选择他认为的详略点,方说:龙二被判为地主枪毙的场景,小说仅仅一笔带过,而张艺谋的电影中却详细的交代了富贵回到家后,听到龙二要被枪毙的原因:被判为地主,却不上交房子;经过:龙二游行时经过富贵面前,而富贵听到枪声吓得尿裤子的情景;结果:回到家,和家珍把那份解放军开的证明表一个框挂在了墙上。虽然省略了大跃进后期造成的不良后果,各家各户都没有了粮食,人们的温饱成了问题,的这一精彩情节,可是电影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每一幕都是重点的话,反而会让影片觉得没有重点。这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

至于有庆的死亡张艺谋由为救县长的女人献血,被抽光了血而死改为了被春生开车撞倒了一面墙,被墙压死。但是可能小说中的死亡更令人震撼,医生明明已经感觉到了有庆已经失血过多,却还一心喊着血不够,以至于有庆被活生生抽干了血而死,但是医生却只是骂了抽血的一句:"你真是胡闹。"这种冷漠的态度,这种不拿普通人的性命当人命的态度,才是让人觉得更可怕的,而张艺谋的电影中却将这一幕改写。这是一种遗憾,但是却给观看影片的人减少了阴沉。 余华的小说中,活着就像是一个死循环,不断地有人去世,活着的人还要艰难的活下去,给人一种阴暗,沉郁的感情基调,而张艺谋改编的电影中,虽然也向人们展示着活着的艰辛,但是每一幕都会穿插着令人觉得搞笑却又无比心酸的细节,所以整部影片下来反而没有太过于阴沉的感觉,富贵父亲的死减少了悲剧性,只是被直接气死。苦难和希望是并存的,虽然有时希望是很渺茫的,但是我们总还是要坚守着希望,即使结尾处并没有达到余华所想表达的高度。所以我认为,张艺谋对于《活着》的改编还是成功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Rw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