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

2023-02-06 15:48: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灯下漫笔》,欢迎阅读!
漫笔
《灯下漫笔》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散文的特点; 2 领悟该文所表达

的深刻思想; 3 品味作者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4 理解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二、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的重点是目标234 2 学的难点是目标2

三、 教学设计:朗读、讨论、讲析。 四、 教学时数: 二课时 五、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导入:由鲁迅深夜写作的习惯导入,引萧红、增田涉和作者的话印证,用顾城的话作结。1925429日的这一夜,鲁迅写了《灯下漫笔》一文,在这一夜,灯下的鲁迅透过“夜”,又“看”到什么呢?

二、听朗诵,整体把握内容,并正音释词。

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叙)事【次】————→(议)理【主】 三、深入理解

1.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具体过程如何?叙事中含有怎样的感情? 银元换钞票〖乐意〗 ↓

货币兑换 钞票换不了银元〖恐慌〗 ↓

钞票打折换了银元〖非常高兴〗

2.对这件事,我们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讨论,交流。 3.对这件事,作者的感想是什么?其中含有怎样的感情? “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无奈?可悲?可恨?„„

4.这是作者从事中析出的理。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 ●结果相同:都喜欢;

●条件相同:都打了折扣。

5.作者为何有如此奇妙的联想?这种联想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发?学生讨论,交流

第二课时

6.复习上次的重点内容,引出本课内容。

7.作者由小事析出了深刻的道理,又是如何来论证的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假如„„”一段是假设性的心理分析:得失心理 ○补充 “元朝定律”《蒙古史》二卷第二章中引元太宗窝阔台的话说:“成吉思汗法令,杀一回教徒者罚黄金四十巴里失,而杀一



1


汉人者其偿价仅与一驴相等。(据冯承钧译文)当时汉人的地位与奴隶相等。

◎其次用大量的历史事实去印证。 揭老底,驳谎言,摆事实,作归纳。 ○补充有关黄巢、张献忠的材料: 1)有关黄巢的记载:

8795月,黄巢暴怒之下攻占并洗劫了广州,使这一大港口变成了废墟。有的材料估计死者高达12万人,其中大多数是来自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地区的外国商人,而当时广州全部人口才20万。

黄巢政权是非常暴虐的。882年春天,有人在尚书省大门上题了一首诗,嘲笑这个政权。尚让(黄巢手下大臣)大发雷霆,杀死了该省任职的官员们,并挖出眼睛,倒挂尸体;他还将把守大门的卫兵处死,杀死京师每一个能做诗的人;将其他识字的人罚做仆役,这一事件的结果是三千余人被杀。 (摘自《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2)有关张献忠的记载。

壬子,献忠复陷六安,将州民尽断一臂,男左女右。

十六年(癸未,1643年)正月辛酉,张献忠以二百人夜袭,陷新州。明日,令荐绅、孝廉、文学各冠带自东门入,西门出,尽斩之,遂屠蓟州。留妇女毁城,稍不力,即被杀。

(张献忠攻武昌)„„屠戮士民数万,投尸于江。尚余数万人,纵之出城,以铁骑围而蹙之江中。浮尸蔽江而下,武昌鱼几不可食。其遗民数万,多刖断手足,凿毁目鼻,无一全形者。

(张献忠攻陷岳州后)尽杀所掠妇女,投尸江中。焚其舟,火延四十里,江水夜明如昼。

八月,张献忠尽陷成都,蜀王阖官被难,巡抚龙文光暨道府各官皆死之。献忠大索全蜀绅士至成都,皆杀之。既面悬榜试士,诸生远近争赴。献忠以兵围之,击杀数千人,咸挟笔握策以死,蜀中士类俱尽。复大杀蜀民,全蜀数千里萧条无人迹。

8.黄、张二人是农民起义领袖,作者对黄、张二人持什么态度? 批判

9.对老百姓持什么态度?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10.作者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什么样的历史观?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11.作者把中国百姓在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中的处境概括为两个时代,作出这种论断的依据是什么?

●论断依据:◎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在“乱”世,连奴隶(牛马)也做不成,所以情愿做“治世”的奴隶(牛马)。◎百姓渴望有人定出奴隶的规则,过“治世”正常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QU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