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一等奖教育随笔】大班 大班幼儿多样化识字方法》,欢迎阅读!

全国幼儿教师专业风采大赛--教育笔记
参赛作品名
称
大班幼儿多样化识字方法
年龄段/班
大班
教学领域 语言
在幼儿时期进行识字教育,对于幼儿右脑的开发起着极大促进作用。而右脑的开发对于开拓幼儿的智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大班幼儿阶段,教师要采取科学的识字方法,把握幼儿的的心理特征,让幼儿在快乐的识字教育中享受自己,提高自己。笔者结合其他成功的经验,通过长时间的实践与摸索,总结出了一些适合幼儿发展的识字教学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识字氛围与情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塑造人,孟母三迁的典故我们已不必再赘述。首先,我在教室内的墙壁上 粘贴了字卡、儿歌、谚语、幼儿典故等等。通过对环境的布置,幼儿会在班级里耳濡目染。我经常会看到小朋友会在课间伫立在字帖前观看。为了能够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与新鲜感,每过一段时间,我们都会对教室中的布置进行更新,将文字内容进行更换。时间长了,幼儿自然就会对汉字产生了敏感。
教育笔记
其次,利用多媒体设备。由于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幼儿教育业已步入了现代化的阶段。教室内设置有投影幕布。在上课的时候,我在上课时会放映一些识字的视频。这些视频大多以动画的形式出现,幼儿对于动画有着天然的亲切感,他们在看动画的过程中,也增强了汉字的识记。此外,在课余时间,我还会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其他的带有汉字的视频。这样,能够让幼儿生活在一种汉字的世界中。即使有些幼儿对识字不感兴趣,但是环境的影响,幼儿的识字兴趣就被激发出来。
二、结合传统文化识字
汉字的出现标志中华文明的开始。文字与文化是相生相伴的。因此,在幼儿识字教育中,我认为,脱离文化的识字教育是枯燥的。孤立的识字会让汉字失去其意义,同时,会让幼儿的识字体系碎片化。笔者认为,在识字的过程中,要以传统文化为内核,不仅能够迅速提高幼儿的识字能力,还能够帮助幼儿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比如,再观看了钱文忠教授解读《百家姓》、《弟子规》后,笔者有了很大的启发。由于网络信息的发达,致使了大众文化迅速发展。人们更加愿意去接近功利化而又容易理解的快餐大众文化。这样便导致了社会传统文化的缺失。这种影响逐渐扩散到幼儿中。我们看到,一些家
长在幼儿5-6岁的时候,就给他们安排繁重的技能培训,比如,英语、钢琴等等。没有传统文化作为根基,幼儿在未来的发展是站不稳脚跟的。《弟子规》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并广为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目的就是要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为将来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古代的教育,一些幼儿在6岁之前就对《三字经》《百家姓》等经典倒背如流。而今我们却逐渐将之抛弃。所以,笔者的识字教育体系的核心之一就是融合传统文化于其中。同时,还结合一些适合幼儿阅读的唐诗宋词。
这种识字教育模式不仅摆脱传统的“为了识字而识字”的片面理解,还能够提高幼儿的朗读、背诵能力。这遍契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即着重幼儿能力的培养,促进他们全方位的提高。
三、让识字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幼儿最终还是要走向社会的,识字是认知社会的最基本技能。汉字在社会上无处不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幼儿进行春游、秋游的过程中,让幼儿去观察植物和动物的铭牌。幼儿在识字的过程中,也认识了更多的植物与动物。在平常同家长交流的过程中,笔者要求家长在带领孩子外出的过程中,要引导孩子识记路牌、广告语等。在家中,要引导幼儿去认识书名、杂志名称等等。生活中处处都是文字,只要善于引导,处处都是课堂。
四、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增强识字的趣味性 1、形体拆分法
汉字造字“六艺”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项为造字原理。笔者在教学中,常常是利用部首拆分法,将汉字进行拆解,让学生进行还原练习。这样的好处能够在锻炼视觉能力的同时锻炼思考能力,这样对汉字的记忆则更加深刻。
2、象形字解释法
中国的象形文字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先人从原始的描摹事物的记录方式的一种传承,也是最形象,演变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种汉字字体。笔者在课上利用多媒体将所要让幼儿认识的汉字与其对应的象形字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幼儿便对象形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候,他们将产生思维的迁移,将象形文字同现代字进行联想。
3、比较识字法
孩子出在幼儿阶段,他们对于事物的辨别能力还处于萌芽阶段,容易对相似的事物产生混淆之感。我国的汉字博大精深,很多文字都是一体变异而来,所以他们在外形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时候,笔者便将这些相似的字进行总结,让学生来理解。比如,“上”和“下”、“乌”和“鸟”、“鱼”和“龟”等诸如此类。通过对这些形似字结构与意义的讲解,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A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