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7岁男童身高正常值

2022-08-13 10:01:4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武汉市7岁男童身高正常值》,欢迎阅读!
武汉市,正常值,男童,身高
武汉市7岁男童身高正常值调查 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身高是反映儿童营养及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也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评价卫生服务需求的重要内容。科学合理的生长发育评价标准不仅是儿童保健、儿科临床不可或缺的工具,也是评估人群总体健康状况、制订相关政策和干预计划的重要依据。自我1975年开始进行的每10年一次的儿童体格发育调查中可以发现,2005年的调查报告显示,近10年来我国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明显提高,已接近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国际标准。 二、调查目的

本文从调查武汉市7岁男童身高来制定2017年武汉市7岁男童身高正常值标准。 三、对象与方法

1.按照2014年国家颁布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实施方案》,选择武汉市现有的十三个辖区: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洪山区等作为调查点。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原则,选择7岁健康男童作为研究对象,每个地区为一组,共计13组,在每个地区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30/组,共计390例,测量并记录其身高。记录表中应记录每名被测者的组别、姓名、身高(cm)、测量者姓名。 2.测量方法:按中国预防医学中心卫生研究所的统一测量方法在同一天进行测量。测量时被测量者赤脚免冠,“立正”姿势站在身高计的底板上,脚跟、骶骨部及两肩胛间紧靠身高计的立柱上。测量者站在被测量人的左右均可,将其头部调整到耳屏上缘与眼眶下缘的最低点齐平,再移动身高计的水平板至被测量人的头顶,使其松紧度适当,即可测量出身高。 名男童测量身高均应赤脚,用同一品牌身高计,身体姿势前后应一致,身高计应放在地面平坦并靠墙根处。每次测量身高连续测两次,间隔30秒,且两次身高测量时使用同一测量者。两次测量的结果应大致相同。身高计的误差不得超过0.5厘米。

3.统计学分析:将3907岁男童的身高按降序排列。1.求出平均数、极差、中位数、众2.确定组距与组数,将数据分组,列出身高频率分布表,画出身高频率分布直方图。3.误差分析:测量测量时的站姿、测量尺子的松紧等,都会造成少量的误差。4.身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除营养条件是一重要因素外,其它如睡眠、遗传、环境与经济条件也是重要的因素。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体型。武汉不同地区饮食习惯虽有一定差异,但总的来讲,还是比较相似的。根据本次调查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数据呈现正态分布。根据正态分布理论根据均数和标准差,将身高分为如下5(身高均数为x,标准差为以上;中上等:x

S

X

x2 高大:

S

X

S

X

X2

S

X

;中等:x-

S

X

x

S

X

;中下等:x-

S

X

x-

2SX;矮小:x-2SX以下。计算各类型身高所占百分比。据此计算武汉七岁男童身高值

95%参考值范围,即可得知武汉市七岁男童身高正常值范围,并与下表一进行比较。可得出10年来武汉市7岁男童身高发育情况。 四、注意事项

1.在测量前要熟悉被调查当地与个人环境,并且要与当地教育机构、相关学校领导和老师积极沟通,说明研究的目的及意义。说明测量步骤,取得领导和老师的配合与支持。测量时做到组织有序,既要认真测量记录,使获得的身高数据准确无误,也不能破坏学校正常的工作教学秩序。2.在测量过程中,对待学生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认真指导被测者完成测量。当学生站姿不标准时,要耐心纠正,切忌不耐烦甚至大声训斥。3.测量开始前,加强对测量者的培训,使测量人员熟练掌握身高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记录表设计简洁,易于记录,


方便保存和携带。4.进行统计分析时,计算准确,正确选择和运用统计数据分析方法。为避免出错,统计分析应该使用SAS统计软件进行,并且进行核对、检错、补漏。5.查阅文献时,主题的界定不要过于宽泛,应缩小研究范围;要对文献进行筛选,应尽量保留权威文献剔除低档次文献;对已经掌握的资料进行分类,确定掌握的以及真正需要的文献,避免陷入那些有趣与研究相关但又不是十分关键的文献之海;输入的主题不应过于肤浅,研究主题的界定不应过于狭窄,如果出现应扩大搜所范围或更换搜索关键词。如需复印和打印文献,分类装订和保存。在阅读文献时要先泛读再精读。一般来说,一篇论文的摘要、介绍和结论就可以包含论文涉及的大部分信息应先从阅读中文文献开始,掌握相关研究的关键术语、体系脉络,再去阅读外文文献。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要学会记笔记。记录下重要的人名、日期以及定义;标记那些需要进一步考察的事项;记录下哪些内容需要直接引用,哪些内容是自己的概括。6.在进行武汉市七岁男童身高正常值比较研究时,与之比较的数据应该准确、权威。要从多个角度分析身高正常值存在差异的原因,找出产生差异的因素。

表一: 一到十岁《儿童身高体重对照表(世界卫生组织标准)



年龄 体重(千克) 身高(厘米) 体重(千克) 身高(厘米) 初生 2.9-3.8 48.2-52.8 2.7-3.6 47.7-52.0 1 3.6-5.0 52.1-57.0 3.4-4.5 51.2-55.8 2 4.3-6.0 55.5-60.7 4.0-5.4 54.4-59.2 3 5.0-6.9 58.5-63.7 4.7-6.2 57.1-59.5 4 5.7-7.6 61.0-66.4 5.3-6.9 59.4-64.5 5 6.3-8.2 63.2-68.6 5.8-7.5 61.5-66.7 6 6.9-8.8 65.1-70.5 6.3-8.1 63.3-68.6 8 7.8-9.8 68.3-73.6 7.2-9.1 66.4-71.8 10 8.6-10.6 71.0-76.3 7.9-9.9 69.0-74.5 12 9.1-11.3 73.4-78.8 8.5-10.6 71.5-77.1 15 9.8-12.0 76.6-82.3 9.1-11.3 74.8-80.7 18 10.3-12.7 79.4-85.4 9.7-12.0 77.9-84.0 21 10.8-13.3 81.9-88.4 10.2-12.6 80.6-87.0 2.0 11.2-14.0 84.3-91.0 10.6-13.2 83.3-89.8 2.5 12.1-15.3 88.9-95.8 11.7-14.7 87.9-94.7 3.0 13.0-16.4 91.1-98.7 12.6-16.1 90.2-98.1 3.5 13.9-17.6 95.0-103.1 13.5-17.2 94.0-101.8 4.0 14.8-18.7 98.7-107.2 14.3-18.3 97.6-105.7 4.5 15.7-19.9 102.1-111.0 15.0-19.4 100.9-109.3 5.0 16.6-21.1 105.3-114.5 15.7-20.4 104.0-112.8 5.5 17.4-22.3 108.4-117.8 16.5-21.6 106.9-116.2 6.0 18.4-23.6 111.2-121.0 17.3-22.9 109.7-119.6


7.0 20.2-26.5 116.6-126.8 19.1-26.0 115.1-126.2 8.0 22.2-30.0 121.6-132.2 21.4-30.2 120.4-132.4 9.0 24.3-34.0 126.5-137.8 24.1-35.3 125.7-138.7 10.0 26.8-38.7 131.4-143.6 27.2-40.9 131.5-145.1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6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