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语》中的君子之道(1000字).docx》,欢迎阅读!
![论语,君子,1000,docx](/static/wddqxz/img/rand/big_47.jpg)
《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两个字就出现了一百多次;即便在今天,我们也都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那么,什么是《论语》中阐述的“君子之道”呢?我们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呢?
纵观《论语》,总结孔子关于君子的描述、界定,会发现大概有三个层次的标准:
一内省不疚
《论语.颜渊》: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孔子的一个学生司马牛问:“老师,什么叫君子呀?” 孔子回答:“君子就是心中没有担忧,没有恐惧。”
司马牛追问:“没有担忧、没有恐惧,就是君子了——这也太简单了吧?”
孔子回答:“一个人反省内心的时候没有愧疚,哪里来的担忧、恐惧呢?”
这也就是我们常言说的:“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在孔子看来,“内省不疚”是成为君子的基本标准。
二知、仁、勇
接着,在《论语.子罕》中,又有对君子之道的进一步阐述。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即: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义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第一点:智者不惑:“惑”者,“心”上有“或”也,即:内心面临抉择。如果拥有大智慧,我们就会有判断、有定力,不会被世事纷纭困扰,
第二点:仁者不忧:我们怎么才能让自己没有那么多的惶恐、忧伤呢?孔子的回答是:这一切来自于我们内心的仁厚——因为宽和,所以我们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因为心怀大志,所以我们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
第三点:勇者不惧:当困难、挫折压来的时候,如果我们的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我们自然就不会害怕,而是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三胸怀天下
《论语.里仁》: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意思是说:“士如果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士了。”
孔子认为:光做一个善良的人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人如果成天想的都是他自己住的房子怎么样、自己过的日子怎么样,那么这个人就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君子应该是胸怀天下、有宏阔之志的。
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这样的一份担当,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回望历史,我们能看到诸多名士,他们都是在自己极其穷困潦倒的时候还能胸怀天下。比如杜甫,他在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说:自己的家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在那般穷困潦倒的时候,他心中想到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蔽天下寒士尽欢颜”!再如范仲淹,即使“处江湖之远”,他依然要求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是胸怀天下的君子大志!
“内省不疚,知、仁、勇,胸怀天下”——这是《论语》中对君子之道的阐述,也是古圣先贤教诲我们勤勉不辍、修身济世的朴素真理。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1R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