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场设计论文:论广场设计中的“文化”

2022-08-13 07:58:3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广场设计论文:论广场设计中的“文化”》,欢迎阅读!
广场,设计,文化,关于,论文


关于广场设计论文:



论广场设计中的文化

摘要:城市广场的建设热了很长时间,从大城市的广场热一直延续到中小城市,如今包括小城镇在内的广场建设仍在继续。文化是各个广场最爱提及的词语,也成了各位设计师的推销设计的卖点,然而各地那么多文化广场,又体现了怎么样的文化?我们所卖的文化语汇,真能促进广场文化的发展吗?我们是在实现广场的精神?我很怀疑。广场精神的实现是一种集体行为。

关键词文化 广场 广场精神 公众意识

城市广场的建设热了很长时间,从大城市的广场热一直延续到中小城市,如今包括小城镇在内的广场建设仍在继续。文化是各个广场最爱提及的词语,也成了各位设计师推销设计的卖点。现在,“文化广场成了每个人都认识的名词。但让人疑惑的是,这个名词到底从何而来,到底界定的是哪一部分广场?各地那么多的广场,又体现了怎么样的文化?我们所卖的文化语汇,真能促成广场文化的发展吗?我们是在实现广场精神?我很怀疑。

我们是不是太苛刻了?苛刻到在广场的设计,去要求广场成为一个文化的广场。这种思想不是没有来由的,因为不断地有人在提,“城市文化广场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 ①于是乎,大量的广场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地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挖名人,挖古迹、逸事,挖当地土特产。似乎不这样不足以说明这个广场存在的理由。也似乎这样做,设计出来的广场就有文化,因为这样一来人们在游览广场的时候就可以接受到教育

我们给广场赋予了过多的责任:“文化广场和广场文化建设关系到两个文明建设,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形势的发展亟需我们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在城市布局和建筑艺术,广场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广场被城市设计专家称作市肺’,是城市的环境文化背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我们姑且不论所谓市肺是哪位专家给的称谓,也不去管广场到底怎样能起到的呼吸作用,单是这段话里面给广场寄予的厚望,由让我觉得广场真是很累!我们强调广场的重要性,但是不应该忘掉广场真正的价值。

看过有人论述过,现存广场文艺的问题在于,对广场文化的误读和对市民精神的误读。③个人感觉,现存广场拼凑文化的问题,更是对广场文化的误读和广场精神的误读。 1 文化不等同于教育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一个人有或者没文化,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后者是狭义的解释,前者是广义的解释。④

如果说广场需要体现当地文化,那么这个文化”,应该是一个名词,至多是一个形容词,但绝对不应该是动词。因为,很明显你要体现的是当地的文化结果(名词),或表现当地文化”(形容词),绝对不是想表现当地很能把人文化掉(动词)人文化掉就是所谓的教育,教育,教给人知识和观点。个人觉得这是很蹩脚的一个做法,因为当地的历史、名人、胜景、土特产这些还要花这么多本钱,特地教民众一遍的话,这反映了当地民众很不文化。传授知识的工作应该在学校做。

这个广场建得很有教育意义。这样的话貌似很奇怪。并且这种手法把文化想得太单纯。试想如果这样去挖土特产”,去堆砌广场,就会出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个城市所有的广场――博物馆旁边的广场、住区广场、车站广场、市政广场、商业街广场会到处都是一样的主题文化

当然,并非是说在设计手法上不应该出现前面所提到的这些符号,这不是我的本意。我不否认,广场的设计如果成功,会流露当地文化的影子。但这种流露,可能非常隐讳,它是设计师受当地文化(生活、民风、情感)影响的结果,并非设计师从当地搜罗一堆东西堆在广场上去影响或教育当地人。文化不是这样体现出来的,并且广场也不是特地建出来去体现文化的。

广场具有的是一种公众意识和民主精神。广场的功能是提供活动和交流的场所,而不是供人游览观赏。现在很多的被旅游观光者踏足的的知名广场,设计的时候并非为游客而建,它吸引游客的地方也并不单纯








是广场本身,更加是因为在广场上发生着的美丽生活。所以,广场文化的实现不是在于广场的设计元素是多么的具有文化水平”,而是在于如何实现公共交往,能否给公共交往提供更多的便利。那些被灯光照耀着,却没有一个垃圾桶和座椅的广场,只能像玻璃柜中的展品,被看看而已。当然,如果广场只是作为人流快速疏散或者只是个交通广场等等,那就另当别论了。 2 集体行为中的文化符号

欧洲城市广场的发展经历了从自由、有机到严格、对称,再回到自由有机的演变过程,这一变化特点克分展示出空间造型与权力形式的密切关系⑤前面已经说过,文化是由群体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等等塑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的反映是不需要刻意追求的。因为它自然而然会体现在当时社会的行为活动中。那么,我们广场设计中刻意追求文化的行为本身,就记录了当下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部分结论:广场精神的实现是一种集体行为,我们期望设计出来的广场方案非常完,但是广场并不只是被设计师创造,设计师只是搭一个框架,设计一个秩序,而公众的参与就是剩下需要填充的内容。公众行为会体现当时当地的社会整体文化水平、道德、伦理和价值取向。这些才是当地在观察者眼中清晰的文化符号。在这一点上,我们并不能只寄希望于设计师能给为我们描绘明媚的社会主义精神面貌和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这些是设计师尽其所能也做不到的。如果我们根本上就缺乏基本的公众意识,我们根本无法真正拥有我们自己的广场。

决策者和设计师的行为间接地体现出当时当地的文化环境:

(1)早期广场总是出现在教堂、庙宇周围――宗教在当时当地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与宗教关的公共活动是当时社会公共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

(2)广场不只出现在庙宇和政府所在范围,同时出现在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住区,并且被充分利用――时当地的民众公共生活交往频繁,民众公共意识强烈,宗教和议政之外,仍有公共交往的强烈需求。文化活可能频繁。

(3)拿破仑不用当时已风行欧洲的巴洛克风格,而宁愿改进罗马风格来作为自己统治时期的标志性风――表示统治者想表明与被推翻的波旁王朝的不同立场,同时表现出自己建立一个大帝国的期望。有时这政治理想与期望以旗帜或图腾的变化来标志。这也是当时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一个表述。

(4)现代主义设计采用简洁的形式,选取工业化和较廉价的材料――工业生产能力较成熟,开始有人注意平民的生活需求,价值观、社会伦理和文化上可能出现变革。

(5)推崇自然,尽量降低对自然界的粗暴干涉和影响,利用生态节能技术――社会意识到自然界的重要性,人在自然面前开始有所谦卑,并且成为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环境已经恶化,能源短缺。

(6)城市广场规模很大,数量很多,但利用率很低――当地社会经历了巨大变化,正在承受变化发生之后的结果:①如果广场是以前遗留的,说明社会文化和秩序有很大变化,由原来的外向型公共活动转变成讲求私密的生活方式,可能有宗教或政策在背后影响;②如果广场是新建的,说明决策与社会需求或风俗习惯不符,决策层希望引导改革,或规划不合理无法获取居民的行为支撑;③大灾难后,人口的突然性减少,城市荒废,人心不定。

(7)城市大范围内公共场地及公共设施坍塌、破损――①当时当地的社会没有可持续的意识,集体缺乏公共财产意识;②大灾难后城市重建。

(8)政府在闹市区或经济,府前广场设置公共活动停留区域和设施――政府有意亲民,社会有民主思想意识。

以上各例都是从设计变化的角度透露出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我们一直寻找的文化实际上是我们一直在创造。所以,个人认为不是一定要挖掘当地的古老历史(有些地区根本无古老的辉煌历史可挖),而是应该更多地立足现在,设计循序渐进的解决问题,这样才不会集体造就城市的假面这样,将来的设计师在提到现在的时候,会知道我们的决策者、设计师以及大众是如何努力而真诚地通过了这个阶段。

文化社会综合的体现,也因此,它不是能被直接建设成的,它被间接的塑造。文化”,其实一直都在我们身上。






注释

①毕学锋.科技信息(科学??教研)[J].宁夏煤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2008(7). ②郑红玉.大众文艺 [J].吉林长春市朝阳区文化,2008(5). ③成慧芳.学术交流 [J].湖南文理学院中文系,2006(9).

④百度百科.文化[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3537.htm ⑤蔡永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J].上海:建筑学报,2006(6).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1C.html

相关推荐